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

可持续发展导论前言1 通识课的必要性——接受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

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思想。

2 学习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及保障机制建设3 学习方法课程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实践性。

综合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集中讲授与科研论文或者主题讨论相结合;明晰学习思路,掌握主要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发展中的问题运用学到理论撰写小论文;培养兴趣,积累资料关注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第一节人类对发展的反思(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1 综合问题;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

2 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

采集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信息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关系日趋恶化。

插表格二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1 关于发展与发展观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指食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科学史上对发展的理解:哲学家:发展是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的这种含义上的发展。

社会学家:发展的含义就是社会的进步。

经济学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广义的发展观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孔德创立社会学,旨在阐明现存社会制度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

19世纪中叶,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了全面研究,哲学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发展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欠发展状态向发达状态过度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当下对发展观的认识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对它的认识由发展的某一方面发展到发展的多维目标;焦点集中在两条主线交互进行: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物质资本——认为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观是新的发展观。

2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主要是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

(1)经济发展观背景:西方发达国家当年进行工业化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道路;中国苏联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

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物质财富无限增长。

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理论基础:威廉配第(英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重商主义”(重银主义贸易);亚当斯密凯恩斯单纯的物质财富观;发展经济学家的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的物质财富提高论。

实践响应: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殖民国家振兴民族经济,中国建立和完善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负效应: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剧。

(2)社会发展观(基本需求战略)背景:上个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却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

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第一”转到满足个人的和社会的基本需求有机增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应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战略,而应该采取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战略。

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

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包括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三个基本要素。

理论基础:人的需求论,社会有机论。

强调三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强调发展中人的因素。

实践响应: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富不均,就业不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距离拉大;经济和社会两大系统不能很好的协调。

三对工业化道路的反思1 发展与工业化道路发展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工业化概念: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

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衡量工业化程度:(1)人均生产总值插入(2)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3)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 )城市化率2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1)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阶段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从18世纪后期开始,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而向西欧扩散;大二次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扩展到整个欧洲北美和日本,并对非西方文明中心从埃及土耳其到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促使这些国家寻求防御性现代化道路,俄国走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三次大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是发达国家向高工业化升级与第三世界国家大批卷入工业化的过程。

(2)存在的缺陷第一,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掠夺资源为代价,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第二,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机械化,自动化为发展手段,造成工人大量失业。

第三,传统工业化道路强调强调物本,忽略人本性。

我国工业化的特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

一方面受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赶超”战略的制约,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剥夺农业,牺牲农民的利益(长期剪刀差的存在);二是剥夺资源,牺牲环境效益。

走了一条“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先建设,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

吴敬琏给出传统工业化道路总结出七大弊端3 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项重要任务,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矛盾;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道路。

四对区域发展理论的反思发展的过程也是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使空间不断扩展,空间组合格局不断变化,地缘空间关系日趋复杂。

区域和政区管理以及经济集团紧密相连,发展的过程也是政府不断强化管理,经济集团不断获得利益的过程。

因此,对区域的关注,对区域发展及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一直影响着发展的走势和动向。

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一)40—70年代:区域增长的长期轨迹,宏观经济增长中区域之间的关系。

1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变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930年克拉克,费雪在国家层面上统计观察到,三次产业的变动规律,认为部门结构相对重要性的变动会带动经济增长。

1949年胡佛及费雪提出了区域发展必须经历5个阶段的观点:自给自足,乡村工业崛起,农业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化,服务化输出阶段。

1960年罗斯托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提出了经济增长的5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后来又增加了一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965年费里德曼空间区域发展2均衡增长理论3不均衡增长理论 4 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5 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论(二)70年代末期—80年代: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福特生产体制的危机普遍造成西方国家核心区的衰退和逆城市化及过程,一些新兴的特殊区域得到迅速发展。

1 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区域管制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以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工具,重新解释企业的组织和运营。

2 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系统或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地理上的集聚,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特殊的本地社会文化环境。

识别标志:本地网络化和根植性,即当地基础和外来技术相结合。

前者是发展企业的和区域的新的制度性手段,后者是地理上接近。

3跨国公司全球化和区域发展 4 地方环境与学习创新背景:知识经济的兴起5 新贸易理论与地理经济学(三)80年代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区域发展相比,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经济生态目标的均衡,也更强调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

研究对象由区域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区域发展研究的难度。

虽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发展价值观与哲学范式,发展因素与机理,动态过程和测度指标,规划与调控等理论和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为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至今还处于创立和形成时期。

第二节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一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1962年美生态经济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提出滥施化肥农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1965年美鲍尔丁《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宇宙飞船理论”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1980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1981年美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983年联合国《新发展观》1983—1987年三个文件:共同的未来,共同的安全,共同的危机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8—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五大议题:水和卫生,能源,农产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管理以及健康。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可持续发展提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形成与不断完善,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推进实施的新时期。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及联合国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102位国家头脑到会讲话,签署《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彻底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全球达到共识。

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成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

两项基金:21世纪能力建设基金;全球环境基金(GEF)总结: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接受新的可持续发展观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人类的诸多关注和变革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第一节从发展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可持续发展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二经济的三社会的四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五区域(地理学)“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一人与自然(生态学)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境得以持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