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考核目标与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阿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

本章教材的主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或满足特定区域的需要而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它是指自然一社会复合系统通过人类活动的自我调控,向更加和谐、更加互补和更加均衡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人类这一认识水平上的飞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可持续理论的提出,各产业部门随之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林业”、“可持续工业”等概念。

所有这些概念都由“可持续发展”所定义的本质内涵确定。

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着重点会有所不同,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并且都必须依托本身的资源,在此首先应掌握相应区域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投入条件下第一性物质生产量和系列化产品的数量,’掌握环境退化的阈值,进而确定开发种类、规模,以保证资源与环境能够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我们的目的是发展经济,要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并通过市场、金融、税收及人口等政策促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

我国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国家特别重视维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视解决土地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强调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重视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同时积极参与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

本章作为必修内容模块3的第二部分,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七种区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效果。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人地关系的缩影。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状况千差万别,因此,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应当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分别采取相应的开发策略和保护措施。

区域综合开发、资源合理利用、流域全面治理、产业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稳步推进等问题,是区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我国和世界上已有了成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例,了解和借鉴区域开发的成功模式,对提高区域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

本章共分六节,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案例的方式,从区域的危害治理到区域的开发,从农业到矿业再到工业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阐述了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方法。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所以将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第一节;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湿地的概念、作用、利用与保护四个方面论述了湿地对人类的重要性;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为案例,分析了河流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及经验;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介绍了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三方面的知识。

目的是通过学习、借鉴别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推进我国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案例,剖析了资源型工业区经济衰落的原因及经济振兴的对策;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从区域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这些内容阐述的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问题,各部分所选择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对学生发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和帮助。

同时,教材内容的组织也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编法,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以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例如,为学生提供对某个地区发展问题的不同观点;为某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结果,不给出唯一答案。

这样通过为教学提供必要空间的方法体现“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基本课的理念。

再者,教学内容的安排较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弹性。

例如,每一节内容中都穿插了一定数量的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些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注重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目的在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对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时性的、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以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的剖析,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打算和措施:本章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人地关系、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案例知识,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良好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用比较法分析中外人地关系协调的措施的异同;用读图分析法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法,分析总结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及取得的效益。

本章在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理解地理事象的成因过程及因果关系,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形成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材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涉及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自然生态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将按照一定的规律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如果这些因素当中某一种或几种主要因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和干扰,都可能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大面积破坏,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气候的变化,而气候异常则更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各种教材中有不同的提法,本教材中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荒漠化的成因,教材中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出结论,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材的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四、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之后老师总结性讲解:①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化扩展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联结在一起形成荒漠化或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

②从形成机制看,风力、流水、化学、物理这四种外力过程造成土地退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如风沙活动造成的土地风蚀,粗化以及沙丘形成和发展;流水侵蚀造成的劣地和石质坡地,次生盐渍化和水渍化等。

③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从形成原因来看,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

从形成尺度来看,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发生在一些半湿润地区。

从表现上来看,主要是由土地退化引起的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草地、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

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1)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2)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剧烈;(3)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