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两章练习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及答案

2013【湖南省娄底市】二(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是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至若/春和景明。

C.贤者/能勿丧耳。

D.策之/不以其道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词语句的大意。

①所以动心忍性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答案】10.A 11.C(“益处”应改为“增加”)12.D(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13.⑴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

⑵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

14.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辽宁省阜新市】二(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

(8分)【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

②卑:谦恭、恭顺。

③籴:买进谷物。

④夫差:吴国君主。

⑤禽:通“擒”,捉住。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行拂.乱其所为⑵王何患.焉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人恒过,然后能改。

⑵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9.【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一类人。

【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答案】7.⑴拂:违背⑵患:忧虑,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8.⑴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⑵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

(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9.【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1分,意思接近即可)【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共2分。

【参考译文】越国遇上大灾年,越王很害怕,召范蠡来商量。

范蠡说:“您对此何必忧虑呢?如今的荒年,这是越国的福气,却是吴国的灾祸。

吴国很富足,钱财有余,它的君主年少,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虚名,不思虑后患。

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卑谦的言辞去向吴国请求借粮,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了。

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对此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

没有过三年,吴王夫差被越王擒住了。

【辽宁省营口市】二(一)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4题。

(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于是论次①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注释】①次:编次,整理。

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

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

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

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

⑥麟:猎获一只白麟。

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⑴曾.益其所不能:⑵人恒过.:⑶乃.喟然而叹曰:⑷故.述往事: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⑵《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3.⑴【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⑵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14.【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答案】10.⑴通“增”,增加⑵犯错误⑶于是,就⑷因此,所以11.⑴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

⑵《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12.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

13.⑴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

⑵C14.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参考译文】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

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

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

”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

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

”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从黄帝开始写起。

【四川省德阳市】四(一)文言文阅读(共10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⑵行拂.乱其所为()⑶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⑷如则.无法家拂士()21.请翻译下面句子。

(3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2.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20.(4分)⑴这;此⑵违背⑶奋起,指有所作为⑷如果(每小题1分)21.(3分)(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能。

(译出“动心忍性”为“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之意,得1分;译出“曾”为“增加”、“增长”之意,得1分;表意正确、语言通顺,得1分)。

22.(3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摆事实)(1分);阐释了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或阐释了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分)【四川省宜宾市】二(三)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

(10分)【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辍耕之.垄上舜发于畎亩之.中B.佣者笑而.应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为.天下唱行拂乱其所为.D.百姓多闻其.贤曾益其.所不能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举.大计亦死百里奚举.于市B.必先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C.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等死,死.国可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1.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