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第30卷 第11期2011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30,No.11Nov.,2011 收稿日期:2011-06-30;修订日期:2011-09-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7FY110300-6) 作者简介:董锁成(1962-),男,甘肃平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资源经济。

E-mail:dongsc3@163.com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董锁成1,杨旺舟2,3,石广义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650500;3.云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昆明650500;)摘要: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他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实践,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才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主要贡献可简要归纳为五个方面:(1)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想;(2)系统开展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实践,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开创和深化区域经济地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科学贡献;(4)力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在东北地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地缘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图们江流域国际合作开发等研究和实践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历史贡献;(5)致力于区域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材培养和学术活动,在更大范围推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学术思想;学术贡献文章编号:1000-0585(2011)11-2115-08 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

他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从事经济地理,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高瞻远瞩,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动向并结合我国国情,按照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提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形成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并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付诸实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想 我国经济地理学自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受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陈才教授于1955年到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攻读经济地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切德尔金和切尔道夫。

前苏联经济地理形成两大学派,即区域学派和部门经济学派。

当时,区域学派占了上风,但以生产关系决定论为特色的部门经济学派仍然很活跃,人地关系理论受到批判。

在我国,前苏联两个学派的理论均被吸收进来,而部门经济学派的影响更大,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想受到批判。

由于前苏联否认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使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此背景之下,国内经济地理学界围绕2116 地 理 研 究30卷学科研究对象展开了10多年的争论。

这一争论基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关系,还是研究生产力;学科研究内容主要是研究部门,还是研究区域;以及我国已有的和西方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如何评价等问题。

当时,陈才教授认为只强调某一方面总是有失偏颇,应该全面认识经济地理学。

因此,他于1962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向》一文,提出了经济地理学应该研究人地关系、生产配置、经济区划与区域三个研究侧面[1],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共鸣并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陈才教授不仅在其提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三个侧面中强调区域研究的重要性,而且积极开展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尺度,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着眼点、归宿以及学科立足于地理学的灵魂,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的重要分支。

他所提出经济地理的三个研究侧面,尤其是关于区域研究的思想,及其对区域研究和实践的重视,不仅推进了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深入,而且为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陈才教授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

1980年,陈才教授在国内首次用“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这一名称开设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课。

1992年,主持了国家教委项目“区域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发表了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多篇学术论文,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过程、发展特点、存在问题、面临的新课题、理论框架体系、时代背景、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提出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前沿趋势以及学科发展面临的任务,以及对条件的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科的优势、研究地域系统与区域类型是经济地理学的最后归宿等重要观点[2~5]。

指出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传统与创新等关系问题,提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方法论建设中的主要关系、原则、内容、学科建设任务及学科发展对策[6~10],强调区域经济地理学最终要探求的是地理规律,应充分发扬地理学传统,为发展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学派或地理学派而努力[11]。

陈才教授结合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社会经济实践,主编出版了《世界经济地理》[12]、《经济地理学基础》[13]以及共同主编出版了《苏联经济地理》[14,15]等专著,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而且创新了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

1987年,他编写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6]。

在教学和区域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于1991年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17],对学科理论进行了初步概括和总结。

之后又经历了10年的研究和实践,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内容进行了补充,于2001年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18]专著。

2009年,又紧跟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近10年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教学和社会经济实践,对2001年版的《区域经济地理学》进行修订,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

这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著作,是对区域经济地理学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奠定了该学科的理论体系。

这些著作被全国多所高校用作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开设“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使区域经济地理学知识得到传播。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陈才教 11期董锁成等:陈才教授学术思想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贡献2117授提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以及学科理论体系。

该学科理论体系可概括为:一个研究对象———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两条理论主线———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论;三项主要研究内容,即条件机制、结构功能、体系类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形成发展机制和条件、区域产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及经济地域系统结构与类型等内容。

这些内容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学科特色,使区域经济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和经济地理学科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陈才教授成为公认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

3 开创和深化区域经济地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的研究3.1 深化和发展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陈才教授对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内涵做了充分的挖掘,这是原苏联学者所忽视的。

认为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是引起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导致地域之间产生物质流动的最主要原因。

他对劳动地域分工的经济地理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是社会生产力,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自然、社会、经济诸条件的区域差异,分工的主要物质内容是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纽带和动力机制是经济地域运动,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是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

指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及其地域不断扩展的客观规律,从发生学角度揭示产业结构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演变的机制和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认识论,也是其方法论。

陈才教授深化和发展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也是对人地关系论、人地相关论、地域分异论、产业布局论、区位论等理论的新发展。

该理论能够深刻揭示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科学地阐述人类活动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全面阐述产业布局和宏观区位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

该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理论主线之一,它贯穿于学科内容与学科研究的始终,并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它与经济地域运动论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理论基石。

3.2 最早提出经济地域运动论思想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

经济地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条件结合而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

陈才教授最早提出经济地域运动论思想,认为经济地域运动是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存在形式。

任何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都始终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由于各个地域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异,使人流、物质流、资金流、能源流和信息流始终处于地域之间的流动过程,从而引起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与变化[6]。

这一思想开创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经济地域运动论。

在陈才教授的指导下,董锁成完成了其博士学位论文《经济地域运动论》,并于1994年出版了《经济地域运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20],对经济地域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论文首次提出了经济地域运动的概念,指出经济地域运动是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的空间运动和时空演变过程。

这一概念反映了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内涵和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轨迹。

此外,还对、、经济地域非均衡运动以及经济地域运动的阶段性规律2118 地 理 研 究30卷进行了论述。

陈才教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地域运动的关系、经济地域运动的内在机制和运动规律、经济地域的整体演进规律,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之一。

4 力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与社会经济实践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关键在于它的社会实践性。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应用基础学科,既重视基础理论,又重视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