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由俄国著名科学家M.B.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来的。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文地理学、乃至整个地理学中具有很高理论与应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发展相对较快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

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已广泛涉及到自然和经济社会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利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城镇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企业区位、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

其研究对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揭示这种关系的内在规律性,考察和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2、经济地理学研究一定地区的经济结构,重点探讨经济活动的区位表现和空间类型。

3、经济地理学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去研究人类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区域布局的差异性。

4、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生产、利用和再生产,重点是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人为物质条件。

5、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在地方、国家和世界尺度上的经济活动区位。

研究生产、交换和销售货物及服务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差异。

6、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或生产力、或经济)布局,即探讨各种经济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并重视利用这种规律去调整已有的分布与组合格局,使之趋于优化状态。

(前苏联、我国)7、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总之,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由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两部分组成。

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发展的基础。

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任何一种经济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有相关的资源和经济要素依据一定的技术经济关系而组合在一起。

而资源和经济要素的分布往往受地理空间的约束,表现在空间上的异位或不完全同位。

而且,有的资源和经济要素在空间上不能发生位移(如旅游资源、土地资源);有的则可以在空间上移动(劳动力、技术);有的则要改变一下形式(水能变电能)才能进行空间流动。

此外,有的资源和经济要素在效用上可以替代(如建筑材料可以因地选材),有的则不能替代(如水源)。

因此,如何把相关的资源和经济要素按照一定的技术经济关系(如生产工艺、数量比例等),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组织起来,形成一项相应的经济活动,就要克服和利用地理空间对这一过程的影响。

我们把根据一定的经济目的,按照相关资源和经济要素之间所存在的技术经济关系,进行资源和经济要素配置的过程称之为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所形成的各种有形物质实体,称为经济空间组织实体。

如工业点、农业区、经济增长中心、交通网络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形式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各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实体。

因此,研究经济活动空间组织首先必须辩识各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实体。

然后,从要素构成、规模,要素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空间关系,特有的经济作用、投入产出关系等方面去分析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实体的结构与功能。

进一步根据功能进行分类,阐明其经济价值。

2、经济活动空间组织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相关资源和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结合或配置过程;其二是各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实体的形成、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

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并包含于后者的各个阶段。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就可以揭示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内在规律;掌握各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实体的运动的轨迹。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优化在上述两个过程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地理学及决策科学的有关理论,建立关于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优化理论和方法。

其目的,一是要对已有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实体进行调控,使之趋于优化状态;另一方面,就是按照优化理论所阐述的理想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新的合理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实体。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建立相互影响的关系。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地理环境是进行经济活动的依存空间,经济活动所需的资源和部分经济要素都来自地理环境。

因此,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活动的内容、形式、效果和发展潜力。

各地区经济活动的差异在不同程度上是由地理环境不同而引起的。

其二,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就有具体认识、适应和改造周围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一定的能力。

因此,经济活动除了受地理环境制约,需要适应地理环境之外它还能改造地理环境,使之更有利于经济活动的进行。

其三,地理环境除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外,它还是人类的生存场所,而且其变化具有一定限度的不可逆性,有其自身规律。

所以,经济活动变化如果不地理环境的演化规律,就有可能破坏其固有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破坏,结果不仅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其效益减小,还会使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化。

鉴于上述原因,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研究。

现代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包括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尤其是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地理环境对经济空间格局、区域分工协作等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

2、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作用包括对自然资源、自然条件进行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的分析与评价;经济活动适应地理环境的方式与程度;经济活动改造地理环境的可能性、方式、途径及合理限度等。

3、如何有效地协调好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关键是要从发展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去辨证、科学地研究这一问题。

既不可一味地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了地理环境,也不可消极地强调保护环境而限制了经济应有的合理的发展。

两大研究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1、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产生的导因之一就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2、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地理环境,在地理空间上组织好各种经济活动。

3、认识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目的是为了搞好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发展经济。

4、进行合理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有利于协调好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见,经济地理学必须以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为核心,同时做好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两个领域的研究。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包含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法论研究的各个方面。

按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划分的学科体系如下:1、普通经济地理学又称综合经济地理学或理论经济地理学,主要是探讨经济地理学中诸如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综合性的问题,以建立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大厦。

又包括:经济地理学原理:探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方法论:重点阐明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哲学、发展经济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现形成计量经济地理、经济地理遥感技术和经济地图方法等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史(经济地理学思想史):探讨经济地理学的形成过程、学科体系的发展、经济地理学思想的演变等问题。

2、部门经济地理学专门研究某一种经济活动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统称。

从研究特点看,部门经济地理学兼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特色。

主要探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空间组织问题。

按经济部门分类:工业地理学:钢铁工业地理学、能源工业地理学、石油工业地理学、化学工业地理学、纺织工业地理学等。

农业地理学:种植业地理学、林业地理学、畜牧业地理学等交通运输地理学:铁路运输地理学、水运地理学等商业地理学:零售业地理学、市场地理学等信息地理学:6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带动产生旅游地理学。

按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地理学第二产业地理学第三产业地理学3、区域经济地理学探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包括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各种经济区域的形成与演化、特定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空间组织、区域之间的经济分工与协作等方面的研究。

侧重应用研究。

包括: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世界经济地理各国经济地理省区经济地理国土整治、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区域看开发综合性研究等也可归入到区域经济地理学中。

4、公司(企业)地理学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

产生于60年代之后,我国90年代后开始发展。

二、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众多的学科存在着理论和方法上的联系、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的交叉。

1、经济地理学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与人口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特别是城市地理学的关系密切,在方法和研究领域等方面有相互补充之处。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需要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两者结合产生了资源地理学、建设地理学、发展地理学、应用地理学等地理学的新的边缘学科。

3、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渊源颇深。

经济地理学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就是源于经济学或是直接从经济学中借用而来的。

现代经济地理学已日益“经济化”。

它与经济学中的国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4、经济地理学在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手段方面的进步,必须借鉴和引进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行为科学、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因此,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吸收相关学科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有用成分,又要防止生搬硬套,流于形式、研究领域模糊不清。

发展中的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不到100年历史,但就其萌芽和渊源来说,却是一个古老的知识领域。

一、古代经济地理1、经济地理知识的萌芽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狩猎及迁移活动的需要,创造了极简单的地图,用最原始的方法记载了一些事物和现象,记载猎取食物的地点和附近聚落的地点等。

这些零星的、原始的生活知识的积累,反映出当时的人对周围地理环境的熟悉情况,体现出经济地理知识的萌芽。

2、史志描述阶段人类进入到奴隶社会以后,在一定条件和其它条件下,生产发展了,并初步形成三次社会大分工。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地理知识的需求也增强了,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形式的知识积累。

但此时的经济地理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同自然地理等知识混杂在一起的。

如在中国战国时问世的《尚书••禹贡》就描述了九州的山川、水利、植物、田地肥力、土地利用、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是区域经济地理著述的原型。

史记中的货殖列传是我国最早的经济地理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