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
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 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 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 于北京。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 家。代表作:散文《南泥湾》、 《一坛血》、《记一辆纺车》、 《菜园小记》。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20世纪30年代 ▶文化和情感
☞
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沈阳精心安 排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 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 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 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 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 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 玩赏。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 在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 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 是在西汉纸发明之后。
一位老盲人夜晚拿着一盏灯 走在马路上。有个行人感到 非常奇怪,便问道:“您既 然什么都看不见,费那么大 劲拿着灯干什么?”“正是 因为眼瞎我才拿灯呀,免得 别人撞到我!”
脉络 梳理
第一部分(1-2)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3-10)抒写“我”关于灯笼的一些回
忆,说明灯笼的意义重大。
第三部分(11-12)抒写作者的爱国情怀。
脉络 梳理
阅读1-2段,说说这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 笼做铺垫。
灯 笼
脉络 梳理
阅读3-9段,作者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
(第3段)挑着灯笼接祖父。 (第4、5段)接过母亲递给的灯笼上下灯学。 灯 笼
(第6段)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第7段)跟着龙灯跑半夜,伴着小灯入眠。 (第8段)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第9段)在纱灯上描红。
脉络 梳理
第4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 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 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笼 灯
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重点 讲解
阅读最后两段,体 会“唉,壮,于今灯笼
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 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
把烈火!”这句话寄寓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读写写
sò ng
wò
争讼 怅惘
领域 锵然
zú
斡旋 褪色
静穆
liá o
思慕
xī
chà ng wǎng qiāng
燎原
熙熙然
暖融融qiǎo
pià o
shēn
裴公
kān
幽悄
fé n
霍骠姚
yì
乡绅
神龛
焚身
司马懿
读读写写
读读写写
走进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
有文化上的: 在纱灯上描 红,爱的是 那份雅致; 对宫灯的想 象,体验的 是深长的历 史况味。 感受文化历史
引述历史上 保家卫国的 名将,表达 自己做“灯 笼下的马前 卒”的誓愿, 是悲壮激越 的家国情怀。
怀念童年亲情
抒发爱国激情
问题 探究
重点 讲解
形散
往昔经历 乡情民俗 诗词典故
神聚
追忆童年, 追忆历史,抒 写家国情怀。
灯笼象征着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 活力、圆满与富贵。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 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 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学 习 目 标
体会作者是怎样的将与“灯笼” 有关的情节有序地结合在一起, 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情 感,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写作 特色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1
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2
语言文白相间 善用诗词
3
写作 特色
1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写作 特色
1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写作 特色
2
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写作 特色
3
语言文白相间 善用诗词古典
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 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 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 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 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 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 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主题归纳
本文抒发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 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 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 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 来的期望。
虚写追慕古代名将的业 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 铺垫:愿为灯笼下的马前卒。 这几句借灯笼表达自己 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 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 当精神。
重点 讲解
“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 (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挑着灯笼,迎 回祖父,长幼 情笃;接过纱 灯,上下灯学, 母子情深;跟 着龙灯跑个半 夜,伴着小灯 入梦,绽放着 飞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