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第二部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第三组队员深入合肥各区域实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和修改的。

现就规划内容作如下说明。

第一章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和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如下:1、准备阶段。

历时 4 周,内容包括收集整理有关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资料,土地资源详查资料,相关图件等。

2、调查研究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核实规划基期年面积,修正土地利用现状图。

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变更调查的同时依据现有资料,结合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各类用地指标。

3、规划方案编制阶段形成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2011)及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轮廓方案,根据规划要求,对规划内容作了全面修改。

第二章规划编制及修改的目的、原则和依据(一)编制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合肥市土地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土地保障。

(二)编制规划的原则1、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2、立足县情、镇情和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土地需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各业用地。

3、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原则。

4、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符合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原则。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1.有关规划《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等。

3.有关技术规程包括《安徽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安徽省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

4.有关技术资料和图件包括:2005 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变更调查资料(含图件)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件。

5.有关专题研究和部门用地要求主要包括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

第三章编制规划的主要方法本规划的编制方法是综合平衡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的基本方法。

该方法是在综合考虑各类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综合平衡土地供求关系,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实现对土地利用的量化控制。

各类用地指标都是在对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后确定的。

它充分考虑了规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规定了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数量,从而起到抑制不合理的土地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作用。

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用地指标还必须落实到规划图上,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分别确定各图斑的规划用途。

以实现对各类用地的定性、定量、定位的要求。

第四章关于基础数据、图件和人口预测1、图件主要收集了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地形图和200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

2、人口预测人口发展规模预测采用自然增长法,预测公式为:R=R o (1 + a) n+M式中:P t为预测总人口;P t0 为规划基期年末总人口;a为人口自然增长率;n 为预测年限;M为人口机械增减量。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合肥市常住人口为746 万人,随着合肥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农村人口将逐步向城镇转移。

综合考虑合肥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预测2020 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将达1000 万人。

第五章关于土地利用指标的说明土地利用指标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确定土地利用指标的依据有: (1)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 ()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条件。

1 、土地利用指标的平衡( 1 )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至2020 年,合肥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将控制在138806.12 公顷以内,建设用地净增规模将控制在23947.37 公顷以内。

其中,2010年合肥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将控制在124153.81 公顷以内,建设用地规模净增量将控制在9295.06 公顷以内。

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量控制在22122.85 公顷以内,其中,2010 年前将减少量将控制在7722.20 公顷以内;至2020 年,城镇用地增量将控制在20730.96 公顷以内,其中,201 0年前增量将控制在7066.69 公顷以内;至2020 年,工矿用地净增量将控制在16539.26 公顷以内,其中,20 1 0年前净增量将控制在6850.57 公顷以内(附表2)。

( 2 )耕地保护目标规划按照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的原则,在保证合肥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确定至2010年、2020年,合肥市耕地保有量将分别不低于376168.84 公顷、374047.10 公顷。

2006-2020 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将控制在20713.87 公顷以内,其中,2006-2010 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将控制在7966.52 公顷以内。

2006-2010 年,力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7966.52 公顷,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6570.73 公顷;2011-2020 年,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7196.34 公顷。

(3)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规划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建设。

在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件的区域内,划定基本农田322469.67 公顷。

规划期末,基本农田保护率约为85.41%。

(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至规划期末,土地利用率将由2005 年的94.28%提高到2020 年的94.31%。

2020 年土地利用结构将有所调整,其中:农用地525754.80 公顷(其中耕地374047.10 公顷,园地2261.63 公顷,林地36031.62 公顷,牧草地36.06 公顷,其他农用地113378.39 公顷);建设用地138806.12 公顷(其中城镇村用地80376.52 公顷,工矿用地22606.30 公顷,交通用地10478.73 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3121.42 公顷);未利用地40140.45 公顷。

(5)生态环境目标规划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20 年,合肥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绿地率大于38%。

2006-2010 年,合肥市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2011-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将由45%提高到50%。

(6)土地集约利用目标根据国发[2008]3 号文精神,结合合肥实际,规划将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构建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体系,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规划期末力争达到:1、2006-2020 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将由226.23 平方米降至196.00 平方米。

2、2020年中心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将控制在100 平方米以内。

3、2006-2020年,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将由263.28 平方米降至220.00 平方米。

4、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GDP^出将比2005年翻三番。

5、全市节约建设用地面积25%以上,其中工业用地容积率提高50%,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20%。

(7)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将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过快增长,适度扩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

确定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将为301.58 万人,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30000公顷以内;到2020 年中心城市人口将为370.78 万人,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36000 公顷以内。

2、土地利用指标的分解本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用地指标,均分解到各区,形成区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利用指标在各区之间的分解主要依据以下几点:一是各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

二是各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水利条件等。

三是各区生产发展方向和全市土地指标平衡的要求。

第六章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1、规划的基础资料准确可靠本规划土地数据采用了土地资源详查及其变更调查的数据和图件,科学性强,准确性高,能够较好反映合肥市的实际。

2、规划的依据充分一是本规划方案始终以《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二是为充分认识合肥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及其适宜性等,规划中还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等专题研究。

3、用地指标切实可行规划编制过程中,用地指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合肥市的用地要求,符合实际。

4、实施规划的措施得力可行规划方案中从合肥市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其中既有法律、法规措施,也有政策、行政管理措施,既有经济措施,也有技术工程措施,这就使规划方案具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七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就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综合平衡土地供求关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本规划实施后,将能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1. 经济效益本规划方案通过合理规划合肥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安排土地开发时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地均地区生产总值、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居民人均收入,促进合肥市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2. 社会效益本规划方案既满足了能源、交通、水利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基本用地需求,又充分考虑了城镇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扩张需求,同时照顾到农业发展以及旅游等服务行业的用地需求,为实现合肥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用地保障。

规划方案的正确、有力实施,基础设施用地的保障,对改善合肥市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合肥市人居环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城乡居民点用地和工矿用地的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将加快合肥市城市化进程,推进产业升级。

3. 环境效益规划方案引导工矿企业进一步集中,使得合肥市土地利用有序进行。

在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尽量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土地利用规模方面,一方面安排了一定规模的生态用地,另一方面使建设用地规模保持在相应的环境容量要求之内。

在土地利用布局方面,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生态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农用地优先布局在生态较不敏感区,生态较为敏感区;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生态敏感区,如沿河流、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效益良好,改善全市整体生态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