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一、规划编制过程《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以下简称《规划》 ) 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 中发 [1997]11 号 )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 , 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 , 以保护耕地为重点 ,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要求 , 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 , 不符合上述原则和要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都要重新修订。
在修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前 , 原则上不得批准新占耕地”的精神和国家土地局《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的工作要求进行编制的。
这次规划的编制从一九九七年七月正式开始 , 历时→年时间。
整个编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包括制订《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 部署省直有关部门开展部门专项用地需求预测 , 开展专题研究 , 收集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调查数据、农用后备土地资源以及建设用地中的存量土地情况和有关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及有关图件等资料 ;2. 修编阶段。
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潜力基础上 , 研究全省的土地供需状况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案 , 经综合平衡 , 确定主要用地指标、土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 ,97 年 11 月上旬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 ;3. 评审报批阶段。
将规划征求意见稿印发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 根据各部门反馈的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修改 ,1998年 1 月 , 召开了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证会。
根据论证会上提出的意见 , 对规划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1998 年 3 月上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初审 , 修改后 ,11 月又再送国土资源部预审。
根据预审意见和最近国家下达的调整指标 , 又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形成《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
本规划以 1996 年为基期 , 采用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统一时点变更调查数 ,2010 年为规划目标年。
主要规划成果有 :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有关专题报告。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 , 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 ,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 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原则 , 认真落实 "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 的基本国策 ,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 统筹安排其它各业用地 ,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 加大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力度 , 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 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服务。
修编规划贯彻了以下原则 :1. 切实保护耕地 ,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是中共中央 11 号文件对修编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 , 也是这次规划修编的首要任务。
在修编过程中 , 首先制定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案 , 各项用地规模的确定 , 都是在动态平衡方案的控制下进行安排。
同时 , 将动态平衡方案分解下达到各市 ,确保规划总体目标的落实 ;2. 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 ,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针对我省在规划期内对土地的需求仍比较旺盛 , 而土地可供给能力不足的状况 , 对各部门提出的用地需求 , 本着以供给决定需求和农业用地优先的原则 , 引导土地需求从规模扩张向内部挖潜转变 , 促进土地利用粗放向集约经营转变 ,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 , 妥善安排各业用地 ;3. 兼顾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相结合 , 实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飞生态效益的统一。
规划过程中 , 对各部门用地中产生的矛盾如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耕地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 , 非农建设、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森林保护等问题上 , 都从社会飞经济、生态效益方面进行综合平衡 , 给予协调解决 ;4. 坚持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科学管理土地的需要 , 也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手段 , 规划中对各区提出了土地利用的主要措施 , 为各级规划编制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提供政策依据。
5. 自上而下,层层控制 , 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这是本次规划修编的一大特点。
本规划的编制 , 各项指标的确定都严格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 , 重点落实了国家下达给我省的耕地动态平衡指标 , 并将指标分解下达 , 层层落实。
同时 , 对地级城市建设规模、城镇、农村人均用地指标作专项控制指标下达。
6. 因地制宜 , 切实可行规划的编制 , 既考虑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潜力和用地需求 , 也考虑了不同行业用地的现状、潜力、用地需求和行业用地的特殊性 , 对各地、各业的用地安排既保证耕地目标的落实 , 也充分考虑对土地的基本需求 , 较好地协调区域之间飞行业之间用地的矛盾 , 提高规划的实用性。
三、规划编制的任务根据国家对规划的要求和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 结合本省土地资源特点 , 这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 一 ) 以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实有面积为基础 , 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发利用、调整挖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 并在预测土地利用供需趋势的前提下 , 进一步明确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
( 二 )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在确保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 , 因地制宜发展林牧渔业。
除改善生态环境必要而调整部分石灰岩山区退耕还林外 , 不安排占用耕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 已经占用的安排部分退园还耕。
( 三 )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
各类建设应当充分挖掘潜力 , 尽可能利用非耕地。
在指标分解时 , 重点保障经国家和省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 , 同时从严安排其它各类非农建设项目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
对地级城市用地规模作专项控制 , 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 四 ) 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
在安排各类非农建设确需占用耕地前 , 先行落实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措施 , 确保增加的耕地不少于所占面积 , 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 五 )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 并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 , 制定区域土地用途管制的相关政策 , 落实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农田保护区等重要土地用途区的布局 ,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
四、关于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一 ) 人口情况的说明1. 人口规模 : 根据省人口普查办《广东人口发展预测》专题研究及我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控制目标要求 , 提出全省 2010 年人口总规模达 8000 万人 , 并将 2010 年人口规模、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分解下达到各地级市 ( 详见附表 1), 作为本次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用地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
《广东人口发展预测》户籍人口增长由户籍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两方面因素决定。
全省户籍人口自然增长预测分别按男性、女性人口 , 以每岁组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为基础数据 ,采用年龄移推法建立预测模型 , 根据计生政策及有关人口发展规律 , 调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等参数来确定高、中、低方案。
迁移增长预测按基本稳定 , 略有增加的原则进行。
1996~2000年期间每年外省净迁入人数预计 10 万人左右 ,2001~2010 年每年为 12 万人左右。
本规划户籍人口数采用中方案 , 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0.88%co 全省总人口达 8017 万人 , 与广东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 ( 草案 ) 确定的人口目标 8008 万人基本接近。
2. 暂住人口 : 暂住人口的预测由于受不定因素的影响 , 难以准确预测。
但从我省产业方面的发展方向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因素考虑 , 确定 2010 年我省暂住人口总的呈下降趋势。
根据省计委二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研究 2010 年我省需引进外省劳力 600万人 , 加上少量带眷家属 , 本规划全省暂住人口按 635 万人控制。
在分解下达各市暂住人口指标时 , 既考虑到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 , 也考虑了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虽有少量的外来工 , 但也有不少的农村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状况 , 因此 , 规划期间对各市暂住人口数的预测 ,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按照产业转型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及部分暂住人口转为城镇人口而呈下降趋势 ; 有些市则根据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 暂住人口有上升的趋势;有些外出人口大于流入人口的市则没有安排暂住人口。
3. 总人口预测 : 将上述预测的户籍人口数和暂住人口数相加得到预测的总人口数 ,2010年全省为8635 万人。
4. 城市化水平预测 : 根据广东省人口发展专题研究预测 2010 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 ( 仅指非农业人口 ) 高方案为 42.82% , 而省有关城镇规划预测城镇化水平达 60~65% O 根据资料分析 1990~1996 年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加 1.15 个百分点 , 而根据省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国外城市化水平增长情况表明 , 当城市人口比重处于 30~50%的水平时 , 城市化增长速度较快 , 年均上升 0.7~1.3% 个百分点 ,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2000美元时 , 相应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7.55% O 省政府二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纲要提出到 2010 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844 元 , 将人民币折合成美元 , 广东城市人口比重应达 60%左右。
因此 ,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化水平按年均增加 1.3 个百分点和今后户口管理政策的改善 , 使长期居住在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业户籍人口及其家属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 确定 2010 年城镇化水平为55%。
( 二 ) 规划主要用地指标调整情况的说明1. 耕地 :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下达我省的规划修编主要控制指标的要求 , 规划期间全省开发整理新耕地 11.34 万公顷 ; 控制耕地减少量为 12.8 万公顷 , 其中建设占用耕地力争控制在 8 万公顷以内 O 退耕、灾毁耕地 4.8 万公顷 ; 全省净减耕地 1.46 万公顷的指标 , 下达各市 , 并逐级分解 , 供地方各级编制和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控制使用。
(1) 耕地的补充规划期内要完成补充耕地 11.34 万公顷的任务 , 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 , 着重抓住三个主要环节 : 首先 , 在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同时 , 大力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 , 重点在海丰、陆丰、东江中下游的河源、惠阳、博罗、北江下游的英德及雷州半岛等地的低丘、台地 , 共开发新耕地 4.03 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