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尔河口附近、黄河口附近地貌图说明本说明包括HAl2、HAl3两幅地貌图图幅范围,调查区西北起自无棣县漳卫新河河口处之大口河堡,东南至东营市东营区淄脉沟口。
岸线全长472.75公里。
行政区属惠民地区无棣、沾化县及东营市河口区、垦利县与东营区。
沿岸陆地部分,顺江沟以西地区自大潮高潮线以内沿岸10公里以上,顺江沟以东地区包含近代黄河三角洲范围。
本区主要为1855年以来的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沿海河流及海岸地貌演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一、陆地地貌本区陆地地貌以近代黄河三角洲为主体,其边缘地势较低,称为三角洲洲缘洼地,是古黄河三角洲的区域,分别包含多种次级地貌类型。
分述如下:(一)近代黄河三角洲平原近代黄河三角洲为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以来所形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其范围大致以垦利县之宁海为顶点,其西侧抵徒骇河一套尔河口,东南侧大致在宁海——胜坨至淄脉沟口一线,三角洲面向东北突出,总面积约5200平方公里,其中,1855~1984年间黄河净造陆面积约2300余平方公里。
区内主要地貌类型为:1.河成高地:是黄河尾闾河道摆荡泛淤而成的河流堆积地貌。
1855年以来,黄河大致在利津以下分汊摆荡,总的形成向东北方辐散的由五条分支组成的掌状河成高地组合体。
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盐窝——义和——太平镇故道高地、大清河(宁海——汀河——罗家)故道高地、刁口河故道高地,神仙沟及甜水沟故道高地。
河成高地多以宁海为辐射顶点向海方地势降低,海拔由8~9米至沿海降至2~3米。
物质组成以粗粉砂为主,近代沉积层厚4~6米,潜水埋深一般在3米左右。
土壤盐渍化程度较轻,是三角洲主要粮田分布区。
2.河流故道:为黄河尾闾迁徙后的河道残迹,多构成河成高地的中轴,并与其紧密组成一体,多呈蜿蜒条带状分布。
故道范围内常有河迹湖、牛轭湖等残余水体遗存,或仅有其干涸的遗迹,地势浅洼,组成物质以粗粉砂为主。
宽度变化大,刁口河故道宽可达400~500米,一般100~200米左右。
随故道废弃时间的长短,地貌遗迹清晰差异,如大清河故道已不易识辩,刁口河与神仙沟则清晰可辨。
3.河道:以黄河河道为主体,其余皆为人工河道。
黄河现行河道在西河口以上的河段为1964年以前的河道,自1934年以来基本无大变化;西河口以下河段为1976年5月后开始行水的清水沟演变而成。
河道两侧多由防洪大堤约束。
垦利以下河床宽度变动于200~1000米间,西河甲以下走向近EW,并有向SE作弧形转折趋向。
河床内心滩、边滩等地貌形态多不稳定。
黄河河漫滩受防洪大堤约束,明显高于堤外地平面,宁海一带相对高差达3米左右,至河口段相对高差即不明显。
4.天然堤:区内黄河河道两侧保留之天然堤,现仅局限于车子沟故道和顺江沟故道近口门段。
呈低缓岗状略凸起于故道河床两侧,基本作对称分布,顺河道向海方延伸。
5.决口扇:本区内主要表现为人为控制下的引黄放淤堆积体,位于垦利县十八户闸以东,平面形态呈帚状,为七十年代以来引黄放淤形成,地势西高东低,近EW向展布,地面高程为6~4米,现尚未开垦,茅草、马绊草植被茂密。
6.河间洼地:为河成高地之间地势相对低洼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河口镇及其以南,以及胜利油田孤岛指挥部周围,呈不规则片状零星分布,相对低于其两侧河成高地约1~2米左右,物质组成以粉砂质粘土为主,雨季易积涝成湿洼地。
芦草长势良好,目前有的已辟为稻田。
7.背河洼地:分布于黄河大堤背河侧呈条状分布的洼地,其形成与人工筑堤取土有关,也与黄河地上河向两侧水平侧渗积水有关。
主要分布于宁海附近,洼地与黄河内侧临背相差约3~4米。
背河洼地目前或辟为引黄渠首沉沙池,或辟为稻田。
(二)三角洲洲缘洼地为近代黄河三角洲东西两侧边缘与古代黄河、济水三角洲之间的过渡低地。
分布于套儿河——徒骇河以西和东营区广利河一线之南。
其中,套儿河——徒骇河以西为战国至北宋时期黄河三角洲范围;东营一广利河一线之南为1855年以前古济水与大清河等河流三角洲平原区,历史上曾受黄河泛滥影响,亦属广义的古黄河三角洲范围。
今按后期受海洋动力改造作用的与否,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1.古黄河三角洲前缘洼地:古黄河三角洲前缘洼地指未受后期海洋动力侵蚀改造的古代黄河三角洲前缘地区而言。
其范围大致在漳卫新河东侧无棣县孟家庄——黄柏岭——马山子,至沾化下椰一线之西,该线基本为战国至公元九世纪末即唐代末期的海岸线所在。
此线以西既是我国古代黄河下游近海“播为九河”的多汊河入海地区,也是东汉至唐代大河尾闾冲积的地区。
地势低平向北微倾,海拔3米左右,较其东侧之近代黄河三角洲地面略低。
洼地间有废弃古河道及古潮水沟分布。
古河道遗迹见于北瞿+阝、南瞿+阝至傅家台子一带。
据史料记载,该洼地区是北宋时期黄河干流横陇河与二股河所流经范围,也是古钩盘河流经地,现存故道遗迹的归属尚待考证。
在秦口河与徒骇河之间的下椰、久山、李雅庄一带有废弃潮水沟分布,宽度小于100米,弯道曲流遗迹隐现,表现套儿河口海湾对内陆曾有较强的影响。
东营以东,溢洪河南侧洼地区,为古黄河口东侧及古济水河口外缘地区,地势向东偏南微倾。
1855年以来曾受黄河泛滥淤积影响,随近代黄河三角洲洲面逐渐淤高并向东北方发展,该区形成相对低洼的地带,淄脉沟近河口一带,自古为泻卤之地,明清为王家岗盐场所在,今仍多为光板盐渍地。
东营郊区洼地多改造为稻田及水浇地。
2.潮汐改造的洲间洼地:为古代黄河三角洲前缘,后期受潮流冲刷破坏的地区,大致分布于无棣县孟家庄——黄柏岭——马山子至沾化下瞿+阝一线以东及北侧。
据史料分析,该洼地的北部沿海是战国至西汉时期黄河口直接影响的地区,套儿河湾西及南侧洼地,应是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以后的黄河口,以及1034~1128年间黄河下游的横陇河流路与二股河流路入海淤积而成的三角洲部分。
1128年黄河南迁以后至今,本区长期脱离黄河淤积造陆的影响,三角洲前缘受到特大高潮及风暴潮潮流的冲刷破坏,形成零碎的岛状三角洲地块,簇集于潮间带上缘,当地居民称之为“坨”、“堡”、“滩”。
构成潮汐改造的洲缘洼地的代表性地貌景观。
岛状“滩坨”多由暗红色粘土层构成,地表芦草植被茂密,与其四周的盐碱光滩呈明显对照。
滩地内侧地势低洼,海拔2米左右,盐生植被稀疏,现逐渐辟为人工养虾场池,并为埕口盐场所在地。
埕口以东,邢家山子、黄柏岭一带有古贝壳堤作NW~SE向断续分布,当地称为“无影山”。
二、海岸地貌本区以潮滩为最重要的海岸地貌类型,对其分带特征另作说明于后。
除潮滩外,主要海岸地貌类型为贝壳堤岛、河口沙坝及潮沟系统。
(一)贝壳堤岛贝壳堤岛西起漳卫新河,东南至小沙附近,沿平均高潮线断续分布,由贝壳层堆积而成,为波浪及潮流冲积之产物。
贝壳堤岛平面形态多为长条状新月形,弧顶向海,两翼向陆微弯,堤顶一般高出平均高潮线1~2米,宽20~100米不等,堤身的向海侧多有海蚀陡坎带分布,各贝壳堤岛总体呈NW~SE向新月形岛链状,为我国北方泥质海岸独特的地貌景观。
其总体规模以套儿河口以西者为大,在套儿河以东者逐渐延伸入潮滩内部,形体逐渐变小。
据14C测年资料,贝壳堤岛形成约在2000年至700年间,据历史资料分析,该贝壳堤岛链可代表战国以来至北宋时期古黄河三角洲形成阶段结束以后的海岸线,并且是1128年以来海岸侵蚀后退的产物。
漳卫新河口两侧的贝壳堤岛现仍在被侵蚀破之中。
(二)河口沙坝河口沙坝是由废弃之河口沙嘴经波浪、潮流改造而成,组成物质以粗粉砂或粉砂质砂为主,分选良好,主要分布于两处。
1.刁口流路东股河口沙坝:为1976年以来的废黄河口NE向延伸之河口沙嘴经海蚀改造后,以原口门为界分别向NW和SE两侧延伸为河口沙坝目前坝体基本处于潮间带下缘,部分处于水下。
坝体平均宽约2公里,在原口门东南侧之坝体长约8公里,原口门西北侧坝体长约4.2公里,均仍处于侵蚀改造过程中。
2.淄脉沟河口沙坝:为1929~1931年南旺河流路河口以及后来之溢洪河泄洪排沙之河口堆积体,经海蚀改造而成。
近五十年来,淄脉沟口以北的河口沙坝,已被改造成平行海岸分布的贝壳滩形式,坝体大部分已处于高潮滩部位。
目前,淄脉沟北侧坝体正受羽状潮水沟的蚕蚀。
(三)潮水沟系潮水沟为泥质海岸滩涂的重要负地貌形态,本区潮水沟系统由主沟及二至三级支沟组成复杂的水系系统,为我国泥质海岸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地貌景观。
按主支沟组合形态,可分为树枝状及羽状潮沟系两种。
1、树枝状潮沟系:主要分布于挑河湾至漳卫新河口之间的潮滩区,在今黄河口以南,局部分布于小岛河口以北潮滩区。
主沟为河流入海通道,受潮流经日往复冲刷作用,多具有自陆向海宽度逐增的形态。
如套儿河主干在低潮线附近宽达1000米左右,在潮滩上界处平均宽约150~200米。
树枝状潮水沟的支沟可分为二~三级,与主沟共同组成树枝状,其分布仅限于潮滩范围,与陆地河水多不衔接,是潮滩滩面潮流吐纳的通道。
本区潮水沟分布密集,据1983年我国卫星图像资料统计,挑河湾至套儿河口之间,一、二、三级潮沟分别为28条、163条和556条,滩涂潮沟密度达1.477公里/平方公里。
2.羽状潮沟系:规模小,分布局限,仅在广利河一淄脉沟潮滩区小范围内发育。
此外,在套儿河主沟两侧也有少量分布。
支沟只有一级,多与主沟呈直角交会,并大致平行分布,总体是羽状。
羽状潮沟系形成较快。
如南旺河道两侧之羽状支沟系,在1961年的航片影像中尚不存在,近20余年来即形成长约0.5~2公里的支沟系,沟宽一般小于10米,平均深0.5~1.0米左右,目前有发展趋势。
三、潮滩地貌带本区为我国泥质海岸潮滩地貌最为发育、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具有一定的分带特征,自岸向海可分为两部分,即高潮滩与潮间带。
(一)高潮滩高潮滩为特大高潮线与大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即非常性潮汐影响的地带。
车子沟以西,宽达2~6公里;小岛河至淄脉沟一带宽1~3公里。
其基本特征为:(1)滩面坦平,平均坡降为1~2‰0,滩面长期干燥呈白色盐碱光滩,盐生植被稀少;(2)树枝状潮水沟发育为主,局部有羽状潮沟系;(3)滩面以淤积为主,组成物质以粘土质粉砂为主,为细粒潮流相沉积物。
在废弃时间较短的河口段如刁口河口两侧,潮滩受强烈冲刷蚀退,滩面变陡,具地貌意义的高潮滩不发育。
在强烈淤进的现行河口及其两侧岸段,以河口强烈淤积作用为主,具地貌意义的高潮滩相反也不发育。
(二)潮间带潮间带为大潮高潮线与最低潮线之间的地带,一般分为潮间上、中、下三亚带:即小潮高潮线以上为潮问土带;小潮高、低潮线之间为潮间中带;小潮低潮线以下为潮间下带。
本区各段海岸地貌发育有较大差异,潮间亚带的发育状况各有特点。
1.受黄河直接影响弱的岸段:即车子沟以西至漳卫新河口间和小岛河口以南至淄脉沟口间岸段,潮滩三亚带发育。
①潮间上带:上缘常有数级高10~20厘米的滩坎发育,坎上有贝壳碎屑堆积,坎下有泥砾,滩面受潮、浪流冲刷呈劣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