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李白 课件
(五)卒年
1.代宗宝应元年(762)说。 2.代宗广德二年(764)说。 3.广德元年(763)说。
(六)李杜优劣论
1.杜优李劣。 元稹在《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 杜甫的长篇排律远优于太白诗。
李白诗歌的思想和特点
(一)主要思想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1、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 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 的名句。
其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 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 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 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 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 读者。
大学语文网站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1.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 象”的内涵及其意义。 2. 分析李白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3. 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3. 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浪漫主义诗 歌创作的艺术特征。 4. 朗诵李白的代表作品,体味李白诗歌 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经青山吊李翰林》 杜荀鹤 所谓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 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 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
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 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 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 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 辟为僚佐。
李白(701—762) 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或曰山东人,或曰蜀人。
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 “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 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 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 供奉翰林。
帝子泣兮绿云间, 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1、解题 《远别离》是一首有政治寓意的古题乐府 。
2、内容 此篇借舜二妃追舜不 及、泪染湘竹之事,言 远别离之苦。并借《竹书》杂记见逼舜禹、难巡 野死之说,点缀起间,以著人君失权之戒。使其 辞闪幻可骇,增奇险之趣。
2、想象丰富惊人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 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 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长安受到谗毁和 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躪;《远别离》更通 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 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三)几入长安
1 .一入长安说。 即玄宗天宝元年(742)秋奉诏 入京、供奉翰林,至天宝三载 (744)春出金门离开长安。
2 .二入长安说。 首次到长安的时间为开元十八年(730) 3 .三入长安说。 李白还在天宝十一二载间第三次到长安 。
(四)重要行踪
1.出蜀年代。 2.在山东寓居地。 3.安史之乱初期李白行踪。 4.是否到达夜郎。
(4)“梁甫吟……当安之。” 诗人用“《梁甫吟》,声正悲”句,收煞住 全诗中奔涌而来的感情急流。“悲”,是诗歌情 感的基调,更是诗人胸臆的真实流露。
这时,诗人运用出人意料的艺术构思,突 然振起一笔,写出“张公”四句,以自慰自勉的 口吻,一反“悲”的基调,充分表现出自己虽然 身处逆境,始终没有放弃对“阳春”——政治理 想的追求,勉励自己安心地等待“终与安社稷” (《赠韦秘书子春》)这一天的到来。
3、艺术特色
(1)大量运用历史典故,以众多贤才初期不遇 而终能风云际会,来表示应暂时安于困厄,等待 时机,反映了诗人积极用世之心并不因挫折而又 削弱。
(2)诗篇大气磅礴,大笔淋漓,一气呵成 而又义脉清楚,色彩缤纷,显示了典型的 浪漫主义精神。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里,光怪陆离的天国境界,狰狞凶恶的 神话人物,无一不是现实人生的投影,是诗人 憎恶黑暗社会的精神反映。
自“白日”句到“亚夫”句为第二层次。 诗人从各个不同的生活侧面,通过各种典 故,运用比兴手法,展示了一幅幅现实社会的生 活图画:贤能的人受猜疑,受压抑,不能用其所 长;庸碌的人,奸佞之辈反而趾高气扬。
3、艺术: (1)以香草美人来寄寓丰富的政治情怀。 范梈《李诗选》:“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 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乎其间 者,实未尝断而乱也《骚》,而韵 调于汉歌诸曲,以成为一家之语,参观之,当得其 源流所自。”
(2)议论、抒情和情景描写穿插得妥贴自然。 全诗议论、抒情和情景描写穿插得妥贴自然。 那“断如复断,乱如复乱”的感觉恰好体现出诗人 纵横旷达,行云流水的风格,整首诗虽然充满着 凄苦之情,然而气势磅礴,如同江河一泻千里。
《梁甫吟》
1、解题
《梁甫吟》,古乐府楚调曲名,据仅存的一篇 古辞看,蔡邕《琴颂》说它是“葬歌”,声调悲 凉,可信。
李白借用这个乐府古题,巧妙夺换,翻出新 意,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构成奇妙的诗 境,气势磅礴,感情炽热,抒发了自己遭谗受谤以后 的悲愤心情,也反映了期待清明政治,渴望施展抱负 的热情。
阊阖九门不可通, 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 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 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 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 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 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 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 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 大人Ni屼当安之。
2、层次 (1)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直接抒情:“长啸梁甫吟”,起句突兀,情感激越, 很容易使人想起那位躬耕陇亩时爱唱《梁甫吟》的三国 时代风云人物诸葛先生。
“何时见阳春”句,包含两重函义:一,当 代无“阳春”,所以诗人要发出诘问,表达自己对 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抨击;二,诗人心目中的“阳 春”是什么?“见阳春”,语出宋玉《九辩》:“恐 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可见,这是借着自然界 中阳光温馨的春天,喻指理想的政治局面。
3、艺术 (1)气象雄浑,情调苍凉。 (2)全诗以怨情贯穿,色调统一,浑然 一体。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 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 重瞳孤坟竟何是?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 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 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 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 “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 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 横变化的特色。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 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渌水, 逢时吐气思经纶。
3、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 得真挚动人。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 《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 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 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 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 的思想感情。
青莲“明月出天山”,雄浑之中,多 少闲雅。 (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六)
1、解题: 《关山月》为乐府诗题,属横吹 曲辞。《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 月》,伤离别也。”从《乐府诗集》中 可以看出,古人多以此题写征戌离别 之情。此诗即写的这一传统主题。
2、层次: (1)前四句:关山明月; (2)中四句:沙场哀怨; (3)后四句:戌客思归。
(3)自“我欲攀龙见明主”以下十九句 。 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 迹,以气胜也。”(《唐诗别裁》语) 诗人用愤激的情感,揭露并抨击了现实 社会,控诉了自身的不幸遭际,尽情倾吐内 心的愤懑。
这一段诗意可以分为二个层次。 自“我欲”句到“以额叩关”句为第一层次。 诗人汲取屈原《离骚》的精髓,飞聘超乎现实 的艺术想象,描写自己在天国的不幸遭遇,富 有浪漫主义色彩。
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 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 白已卒。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 绝云。 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一)家世
1.汉人说。 2.胡人。 3.胡化之汉人。
(二)出生地
1.山东。 2.蜀中。 3.西域。 4.中亚碎叶。
广张三千六百钓, 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 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生落魄尚如此, 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
(2) “君不见……当雄壮。” 运用典故,寄寓着诗人的政治思想。 诗人连用两人以“君不见”为引子的,提出两 个历史故事,描写两个历史人物。
先写西周时代的吕望。他长期埋没于草莱之 中,九十岁时才遇到文王,得以重用,施展才 能,成为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辅弼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