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武祥(出生于1988年9月1日),陕西安康人,现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学院,原中文系学生,现为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班的学生。
研究易学已有15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对传统易学中的各种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寻找和发展与当今党国大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各种易学经典理论思维。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摘要】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易经中体现着丰富的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体现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体现着人的养生之道、建宅安居之道等。
这些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源头。
【关键词】:《易经》;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儒家;仁爱。
【内容提要】本论文综合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倡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文化经典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很多现实性的思想理论都是极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所服务的,对它的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要论述,以找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充分易学理论点并赋之实践为宗旨。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二,《易经》对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维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易学认为“生气畅理气则易、气顺则无恙也”中医的宗旨亦是“理气并调阴阳”,其认为凡疾皆源于五腑(即五脏)。
阴阳又是易之核心,其要求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医理论也讲求:“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气乃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医之道,亦不离阴阳;生之本亦本于阴阳,阴成形、阳化气”等这样的治病和养生之理。
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那么,阴阳调和的观念显然与和谐的易学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易传·说卦》上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传统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故有“易医同源”之说。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找到了易学与中医养生间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来讨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
(一)对内:易学讲求练修养、提内气;我们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肉体调息部分:我们知道,繁衍与中华大地本土的道家学派,其发展的精髓中,就有对于人的身体本身与理气修养的关系的详细论著,其将人体易以“小周天”的整体修养分为三大部分(即上丹、中丹、下丹)以寻求内留生气,外状阳气的八卦滋生之法,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
再有如易经上讲“步履者身健,久卧者体瘫”这样的重要的中医运动学观念也是符合当今我们提出的和谐养生之道的。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并没有按八卦理论将脏腑分为八类,而是采用五行学说的模式,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并与自然界的相关事联系起来,对整个人体和有关自然事物进行五行归类,建立起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功能模型;这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实际的易学实践法。
在《灵柩·九宫八风篇》中将自然界分为九个方位(中间方位不用实为八方),即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的八方九宫模型将八宫九个方位与人之五脏六腑相匹配,故生《易经》卦象指导下的人体“象”的系统。
如下表(即八方八藏对应表):(八方八藏归位表)当然,无论是五脏配五方还是配八方,都是相数符号模型规范下的产物,这种方位规定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往往又与脏相生理功能符合。
中国人早就有一种注重动态功能轻视实体构造的思维倾向,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脏器虽然形状不同,结构上没什么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功能和性质,于是就将他们归为一类;例如,心脏跳动与脉搏就被分为同种性质的运动,而从舌头和面色上又可以反映心的情况,这又恰恰是易经的神秘与其养生的创新所在,更符合了和谐养生的内在要求。
(2)精神提升部分:众所周知的易经名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乾乾,夕悒若厉、无咎、收敛蓄聚,积厚立业”等等,这种精神作用也正是中医所讲求的精神和意识治疗和养生法的神奇作用,讲求用内心的作用,让人的思想得以和谐,譬如现在的精神病医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
而易经的六十四卦卦爻本身也追求其变化的平衡和和谐,卦辞也反映出重要的和谐思想成份。
如《比卦》的卦辞提出了比附亲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正”,而且是“永正”。
《比卦》六二爻说:“比之自内,贞吉。
”此爻以阴居内卦之中位,柔顺,中正,又与外卦九五阳刚相应。
《易经》作者以此立象,意在说明比附亲和首先应注意群体内部的和睦团结,应恪守正道,发自内心;外部关系的协调也是一样。
对外亲附时,也应坚持纯正的动机,如此而往,结果定然吉利。
所以,《比卦》的六四爻曰:“外比之,贞吉。
”所谓“贞吉”,就是说恪守正道是吉利的。
《比卦》六四爻以阴居阴,是为当位得正,外比于九五之贤,故云:“贞吉。
”可见,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要想保持稳定和谐的关系,就必须恪守“贞正”的原则。
群体内部的比附亲和要坚持“正”的原则(“比之自内,贞吉”),群体外部的比附亲和也要坚持“正”的原则(“外比之,贞吉”),尤其是追随亲附比自己贤明高尚的人,更要有纯正的动机。
只有心诚意正,恪守正道,才会实现群体内外的和睦相处与吉利平安。
再如,信诚。
《比卦》的初爻说,一个人怀有信诚。
就不会有什么咎害(“有孚比之,无咎”),充盈的诚信,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吉祥的和谐气氛。
(二)对外:易学讲求人之养生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规律相吻合。
在王以雍先生的《易经与致用》一书中曾用数理来证明过人体阴阳定性定量的表达式:若阴a=1-t ,阳b=t(此处t表示时间,即年龄寿命)其得出下图生命阴阳定量表达式图由此图可表明生命力与时间也发生了一定的关系即生命有一个定点即Smax同样也有两个0点,第一个生命力之开始,第二个生命力之结束由于生命由阴阳而来,故此图将生命力与时间有效结合,可知“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神乃绝”的说法从易理上讲也是不难理解的。
内经上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筋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筋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之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者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经气避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就是说天地之邪气会随四时而侵入体内。
易经讲求合四时、顺时令、合天地之势、求天人合一、上感于天、下俯于地、汲阴阳之精华、合四时而顺人伦,这样方能达到“外取诸物,以修其身”的效果。
人要适应环境和规律是一定的,而具体的变化又是不可揣度的,但不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必须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除不宜时节所侵之邪气,祛节令不适所得之病状,这样气血就不会逆行。
同理,四季气候也是相生相克的,春季属木,克制长夏,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此乃四时气候生克规律。
倘若能深明这样的道理,将身体顺四时而生,外调诸身、内理诸气;将易理之要求与医理之时令规律相联系,对我们生命本身的内息、养生、长寿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世界万物其本身都是有生命的物体,人之体神作为显性生命体,更应内顺自然万物之规律,外合天地日月之变化,内括身体本身之机能,顺应血脉经气的运行方式。
金、木、水、火、土五行本相生相克而万物又由此五行生成,天地万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现实,当然更是自然规律了,而中医对人体“五脏(即心肝脾胃肾)”都做了相应的阴阳变化规律的研究,指出心属火即属南离之宫,肝属木,即属东震之宫,脾属土,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若病之必在舌本,胃属金,人身之生长以及汲取营养的首当部位,肾属水,乃北方坎宫之地以此观之,人之病理又与易学的方位相应即病者宜应方位而生之。
再有,易经的方位色相又与病理相匹配,东、南、西、北、中又与青、赤、白、黑、黄相匹之,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该处病发惊骇,其味酸,类草木,其于九宫八卦相数为八,故以易理与医理论之其病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该处于通于心,开窍于耳,精藏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类火,在八卦九宫之中为之数七,故以易理论知其味焦;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故其病在背,九宫八卦之中为之数九,其味辛,类金,其味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故其病在膝,其味咸,类水,九宫八卦数为之六,臭腐;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五行属土,藏精于脾,病在两肋,其味涩,成于阴阳。
这样,人之生理外形类状于易理五行八卦宫位相应,以得到病理与医理及易理相应。
易学将五脏归于五形,同时也将五味融于中医理论之中,指出,甜味入脾,吃甜食可补养血气、补热量、解疲劳、解暑,但乾属西北附小肠膀胱之所其恶甜,故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病者少食。
酸味则入肝,肝本属木,木者在中医五行归之于脾,故吃酸食能通脾开胃,增强肝力;利于钙磷元素的吸收,而胃属土位于人体中部与木者相克,故脾味病者少食。
苦味入心,心本属火,五行之中火旺则以水克之,故以吃苦食可解除燥湿,清热解毒,艮卦东北属位五脏位大肠,故食苦可泻火通便,然而易经之道讲过而不及,凡卦满则亏,九乃满之,十则变之,故过食苦者则可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辣味入肺,易经将肺归于西方兑卦属之类金,金者实食也故食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功能的血液循环,并可祛东南巽上胃之内寒,解胀止痛。
然金不虚温火,火盛则外表皮疮内胀肝旺,故而有患痔疮、便秘以及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味入肾,易学将肾置于北水坎卦之中,因水顺之,因此食咸者有利于调节人体细胞和缓解血压平衡之作用,但体内缺水者则宜食,故有呕吐、腹泻、大汗后宜喝适量的淡盐水补之,此乃五行膳食养生,其与易学的大道养生相吻合。
故,人生于天地其理应与天地之规律同行,所以当顺天时,应四时,和时令此之体方无恙,此亦中医理气阴阳之精髓。
我们将易理与中医相结合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养生要诀和方法:(一)养好人生三宝——精、气、神《易经》中有这样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就是说最早的混沌原始之气,是构成人的最早的基本元素。
人是由"气"化成的,由此来解答生命的起源。
所以养生的第一步便是要养好精、气、神。
具体的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体质、抗御外界“六淫”(风、寒、署、湿、燥火)的袭击,同时要平息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煎熬。
(2)保精,调节好生理功能。
《阴符经》说:“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
彭祖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
”等这放映出先辈们保精惜气方面的精辟见解,也说明了适当地节欲对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