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易经中的“和”
历史与行政学院历史学 084040067 陈开彦
摘要:“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最早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
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中国自古强调礼治、等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
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
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
关键词:《易经》;合和;和谐;统一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
那么,《易经》的“保合大和”是什么意思呢?合:《易经》的意思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合合璧:合为一体
合力:齐心协力
合心:同心同德达到同心目的,即同心同德
合适:不偏不倚
和平和:温和平缓
中和:中行不偏
谦和:不骄不躁达到和谐目的,即和衷共济
和平:和平共处
当然,《易经》强调的是中和之道;包括天时、地利、人和。
《易经》强调元、亨、利、贞
元者,大也,始也,仁也,善也。
亨者,通也,美也,礼也。
利者,和也,平和,义也。
贞者,正也,真也。
所以元、亨、利、贞的精髓是:真、善、美。
《易经》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美好)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事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易经•乾》)。
《易经》之所以把元、贞作为乾卦(父卦、君卦、天卦)的卦辞,并贯穿于全书,原因就在于《易经》强调元、亨、利、贞是真善美,是君子必行的四德。
《周易·乾卦·文言》云:“龙德而正中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正中之龙德,上承于天,下开于人,因此,在天为乾,在人为健。
正中之德,首要在“正”,此为“庸言之信”的“信”;其次在“中”,此为“庸言之信”之“庸”。
庸者,中庸。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在性情上要有一个起码的底线,有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度”。
克己复礼也罢,“飞龙在天”也罢,都不能过分。
克己复礼过分,则有失于“和”的原则;“飞龙在天”太过分,就必然“亢龙有悔”。
过分,就违背了《易经》卦爻体系所展示的“中和”原则。
阴阳和谐是《易经》整体和谐的哲学基础。
《易经》无论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都在体现阴阳相依、互根互补的互动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太极图的阴阳合抱就是通过阴阳的和谐来体现整体的和谐,反映天下的事物都应该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互根互补中求生存、求发展,自然界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太极图为何是圆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圆文化,中国古典小说为何大多喜欢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呢?就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和谐、喜欢融一,这是有几千年历史根源的。
中国从尧舜禹、
夏商周到现在,历经五千年的历史,从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到统一,从小国融为大国,不都是为了求统一、求和谐吗?
阴阳和谐,在《易经》叫做阴阳合德,包括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如说:“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就是说刚柔平衡,方可和谐。
总之,最终的目标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哲学名词,社会学上就叫阴阳和谐。
强调天下合一是《易经》整体和谐观的社会基础
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是《易经》整体观的社会学基础。
《易经》有一句名言叫做:“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说卦》),就是说,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阴阳、刚柔、仁义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其中仁义是社会和谐的根基。
《易经》认为大自然原本就是和谐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易经•说卦》),都表明了大自然的和谐。
《易经》还强调天地之间是互相协调、互济共存的,如说:“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经•说卦》),就是说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功能,他们是分工合作的。
“德合无疆”是《易经》中另一句有关和谐的名言,就是说:“只有与天地合其德,这样的大道才是无疆的,才是有前途的。
“易与天地准”同样倡导和谐,就是指凡事要与天地合德,一句话,就是强调要天人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是《易经》强调人与天地、社会和谐的社会基础。
《易经》高度重视家庭和谐
这是《易经》“家庭-社会-国家”整体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庭是《易经》十分重视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易经》的八卦就是一个家庭卦,包括乾父、坤母及长男、中男、长女、中女……说明《易经》十分突出家庭的重要性,《易经》有一句话叫做:“正家,而天下定矣”,就是指家有家规,国有国纪,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很遵纪守法,都充满了正气,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安定。
在今天的社会和家庭中,我们提倡要快乐、要微笑,因为和悦微笑是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重要标志。
《易经》不仅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不违背自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资源。
人与自然和谐还包括人与动物的和谐,《易经》有一个卦叫履卦,说:“履,柔履刚也……是以履虎尾,不人,亨”。
就是说,如能做到以柔克刚,那么即使是踩了老虎的尾巴,它也不至于会把人吃掉。
需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跟人与社会的和谐互为因果关系,是一个统一体。
《易经》谆谆告诫我们:“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经•乾》)。
就是说,如能做到合和,那么大自然才会庶物丰硕,国家也才会安宁,才会国泰民安。
《易经》强调仁德和谐
仁义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
《易经》关于做人基本准则的名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就是说:仁义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
仁德是什么?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人活着要多关爱他人。
这是最根本的,在《易经》里,仁的范围更广,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要多积善
富人要多帮助穷人,减少两极分化,社会才和谐。
如《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坤》)。
所以,《易经》强调积善是积德的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
可见,三千年前的《易经》就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济。
(二)人要有谦德
谦虚是美德,《易经》提出要做谦谦君子。
所谓“谦受益,满遭损”,就是强调为人要谦虚,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
谦德包括厚道,包括宽容,也包括忍让,这是《易经》的为人准则:“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
《易经》中还有“君子以虚受人”、“君子以容民畜众”、“人道恶盈而好谦”,明确指出“恶盈好谦”是为人处世最根本的道德。
(三)为人要讲礼
孔子说:“不字礼,无以立”,并说“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和是建立在礼的前提上的。
《易经•序卦》说:“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这里的履是什么意思?履者,礼也,履而泰,然后安。
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四)人要诚信
《易经》十分重视人的诚信,因为诚信是相互信任的前提。
文中说:“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易经•中孚》)。
孚,即诚信。
诚信是仁义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失去了诚信还谈何和谐?
(五)人要中和
中和就是中行、中正、就是为人处世不偏不倚。
如果大偏激,就容易形成对立,所以凡事还是不要太过为好。
这是人为处世的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易经》合和观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国家强调大一统
我们知道“合”就是合拢、合璧、合力、和气、和谐、和平。
中国人喜欢合,不喜欢分,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分久必合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都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战争,炎黄战蚩尤就是中原第一次大一统的战争,以后的许多战争也都是为了分之而合的大一统而战。
(二)家庭喜欢团圆
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喜欢合家团圆,春节、中秋就是典型的团圆节日,家和万事兴,喜欢家庭的团圆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
东方的小说、戏曲、故事,也往往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三)社会喜欢会友集聚
这是东方“合”的特征,包括以文会友,各种集合,包括笔会,酒会、茶会……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之间的往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和谐。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易正义·上经·乾》,见阮元主编:《十三经注疏》(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
(2)高亨著:《周易杂论》,齐鲁书社1979年7月版
(3)金景芳著:《〈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辽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