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
讨?论 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
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讨?论 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看孟子是 如何阐述的?
学习重点:
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 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解释红色的字词,并理解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 什么)乎长( )擅?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宾语前置 的倒装句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 用)直( 正)义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 ) 也萎靡。不振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于心,通“则惬”:快心 馁(矣。)我,故心曰勿,预忘告期,子勿未助尝长知也义。,无以(其外)之若也宋。人必然有通。事“宋焉毋人,”有而,满闵勿意正 ( )其禾苗之(忧虑 )不长而揠消(独作用)之( 不)要者,拔起芒芒然 (代代词指,禾它苗),归,谓其人曰:‘疲今倦日的样病子( )矣!予助苗长矣!’ 其疲子累趋,困(倦 )而往视之,苗则槁( )快矣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 寡矣。枯干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 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曾 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瘦, 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 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才能。
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
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
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默写填空: ⑴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
上拔的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 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 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禾苗都枯萎了。
揠苗助长的寓言现在是什么意思?
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 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 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在提倡浩然之气时用到 了这个寓言故事,到底故事的原文是怎样的 呢?该故事在证明孟子的观点中起着怎样的 作用呢?下面我们先探讨一下故事的原文。
温故而知新
❖ 子夏为莒父宰,向孔子问政时,孔子是如何 告诫这位弟子的?(请用原文回答)
❖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孔子的话告诉了子夏一个什么道理? ❖ 做事不要贪图快,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你所知道的有哪个成语故事也是揭示这个道理?
揠苗助长
❖ 哪个同学能简要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 宋国有一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
与经典为伴,和圣贤同行!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即仁)里,站 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即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广 阔的道路(即义)上,实现志向(的时候),就和民 众(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践 行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 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他做 大丈夫!”
讨?论 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4、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
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 《亮剑》中的李云龙等。
5、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 共同点在哪儿?
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 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
这章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 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 服困难,锐意进取。
(2)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 是靠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 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对浩然之 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
研习课文
5、“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 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 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 为“害”。
孟子的 “人格修养”
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 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 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 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 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 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译文: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
加损害,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 没有这些,就会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 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它的。行为上有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 就萎缩了。”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十大英雄人物排行榜
❖ NO.1墨翟 ❖ NO.2 颜真卿 ❖ NO.3 辛弃疾 ❖ NO.4文天祥 ❖ NO.5王阳明
NO.6 夏完淳 NO.7 谭嗣同 NO.8 张自忠 NO.9 赵一曼 NO.10明太祖朱元璋
堂上过关练习: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 B.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确实。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 作为。
齐读《孟子·告子下》
思考
2、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 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 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 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3、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 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 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情感上是不认 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谓大丈夫。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⑷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一)名句默写: (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滕文公下》)(1996年高考29题)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2008全国卷1)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 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如何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本 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 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 对人对已毫无愧疚的无所畏惧的精神 状态。人们具有了它,就会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缺少了它,就会无所作为。 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 响。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C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
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产生了怎样深 远的影响?
❖无数的仁人志士,把孟子的浩然之 气当成反抗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 重要精神武器。他们面对艰难危险 能刚直不阿,视死如归,英勇捐躯, 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的正气歌。
拓展延伸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 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 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 请你列举3-4个例子。
研习课文
齐读《孟子·公孙丑上》:
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
“至大至刚”,“塞于 天“地配”义与道”
形态 性质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研习课文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
(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3.下列句子中,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字意思不
同的一句是( D )
A.然后知生于忧患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战于长勺
D.或重于泰山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
(三)选择题:
❖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 一句是:( A )
A.人恒过,然后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