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黄金定律十五则------对大家非常有帮助的一、马特莱法则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企业法则,即马特莱法则,又称“80:20法则”。
其主要内容为:一是管理法则,即企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20%的业务骨干的管理上,抓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再以20%的少数去带动80%的多数,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营销法则,即抓住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中最关键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用;三是信息法则,即企业应对20%左右的信息进行重点整理分析,并依此作为决策依据;四是融资法则,即企业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的重点项目上,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这要求我们要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好主要矛盾。
马特莱法则把80:20作为确定比值,在管理上,抓企业20%的骨干力量;在营销上,抓住企业最关键的问题进行决策;在信息处理上,对20%的重点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以供决策;在融资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项目。
说明经营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抓住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关键的项目,“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在点子上”,以解决企业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官周率在我国古代有个著名的“官周率”,是战国时魏公子牟总结出来的。
魏公子牟东行,穰候送子曰:“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
君知否?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骄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魏公子牟的话,揭示出贪欲所带来的罪恶,他总结出一套由升官到发财,由有权到有势,由有权有势到骄横,到贪污受贿犯罪直至被判处死刑的规律。
一些人在升官、掌权后如不谨慎,加强自律,很难逃出这一“官周率”,可见,为官之道,务需清正廉明,一心为公,“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避免“官周率”的发生。
三、囚徒的困境“囚徒的因境”是一个著名的道德命题,说的是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嫌疑人,他们分别被审讯时面临的选择有:(1)都供犯罪事实,从而各被判处10年徒刑;(2)都不供认犯罪事实,从而被无罪释放;(3)一个人供认不讳而另一个人则死不承认,从而前者宽大处理,后者被判处20年徒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两个方向,但整体和部分的功能又是不同的。
第一,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功能,所以,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当两个犯罪嫌疑人都不供认犯罪事实时,会被无罪释放。
第二、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两个犯罪嫌疑人都供认犯罪事实时,争取宽大处理,从而被各判处10年徒刑。
第三,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小于部分之和。
两个涉嫌人一个供认不讳,另一个死不承认,从而前者宽大处理,后者则被判刑20年。
每个陷入这种选择的罪犯都想获得无罪释放,但由于两人之间无法沟通,都不从整体利益出发而只考虑个人命运,最后往往互相选择出卖。
在现实生活中,同行业竞争特别是价格大战中涉及此问题最为普遍。
四、分苹果法则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甲拿起大苹果先啃了起来,乙斥责其“不道德”。
下次,甲又抢先把大苹果拿到手,乙更不服气,可甲自有理论说:“先下手为强”。
待到乙抢先拿大苹果时,甲却说:“且慢,把大的给我,给你贴上5角钱。
”乙不肯,说:“至少要贴1元钱。
”于是成交,乙自愿把大苹果让给甲。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有一个大苹果,甲乙两人都想得到它,因此构成了矛盾的双方,为了兼顾甲乙两各自的利益,甲给乙补贴了一元钱才得到了大苹果,从而解决了这一争端,做到了公平、公正、自愿。
经济学家对这种结局大为称赞,说这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法则,相对于只讲道德,只讲机遇,这种结局的确让矛盾双方都能接受。
五、狄罗德效应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丹.狄罗德。
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优良、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罗德非常喜欢。
可他穿上华贵的睡袍在家中寻找感觉,总感到家具的风格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和睡袍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
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后来,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为《与旧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狄罗德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在人们的观念中,高雅的睡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会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在事物的联系中为整个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在现实生活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六、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亦称称先入为主效应。
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在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和情绪定势,并且主观地据此把该人潜在的、未被获知的一些品行(好的或坏的)主动归属于他。
首因效应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如果这种首因效应是积极的,符合该的实际情况,则会促进双方的正常交往,否则,就会形成交往中的一种心理障碍。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矛盾,即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对于交往中人应该全面看待,既要看到他优秀的一面,同时还应发现其缺点和不足,从而做到取长补短、知人善任。
首因效应以第一次交往过程中的印象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和情绪定势,如果是积极正确的,则有利于双方的正常交往。
但事实表明,只有一面之交,则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形成一个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注意合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主动克服其片面性。
七、吃蛋原理、有这样一个事例。
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条消费方案:(1)坚持一天吃一个鸡蛋(收支平衡)。
(2)把鸡也杀了吃掉(透支)。
(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
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个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引起质变。
吃蛋原理中的三条消费方案,第一条因为不注重量的积累,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条把鸡也杀掉,虽可供一饭之需,但只能改善一顿,此后便只能安守清贫了;惟有第三条方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既有蛋吃,生活质量才会有大的改善和提高。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正确处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八、木桶原理我国旧时使用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条拼合而成的,木桶的容量是由桶高和桶径口的大小决定的。
假如桶边长短不齐的话,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木桶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统帅部分,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木桶容量的大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也就必须得重视部分,加高那块最低的木板。
可见,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在我国目前,只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九、阿西效应阿西效应也叫从众效应,这是社会心理学家阿西(S.ASCH)对从众问题研究的一个著名实验。
实验中有7人作为被试,其中第6人为真正的被试,其余6人为阿西安排的实验助手,实验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实验者每次给他们呈现一组卡片,共50组,每组两张,其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分别编号为1、2、3,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要求被试判断,比较线中哪条与标准线一样长,进行头两组判断时,大家都选择同一条比较线,作为第6号的真被试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第三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安排故意做错误的判断,真被试越来越犹豫不决,因为他每次判断都是在听了前5人的判断之后,他感到很困感,实验结果是: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的被试,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判断的37%。
75%的真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众压力,做了从众判断。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的意识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看到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阿西实验中的真被试,在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这是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结果;但当跟随实验助手一起判断时,出错率占37%。
可见,周围环境对人的主观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使被试做了从众判断。
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可以帮助一个人很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使人迅速地融入一个新的团体中,但从众容易使个人放弃自我意识而与大家保持一致,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不利于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十、帕金森定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研,写出了名为《帕金森定律》一书。
他书中阐述了现实生活中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对于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他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协助自己的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助手。
这第一条路万万走不得,那样会丧失许多利益;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这个能干的人将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