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止血与血栓检查

止血与血栓检查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三、血栓性疾病实验项目选择和应用
(一)血栓前状态
类型
选择指标
筛查试验 APTT、PT、Fg、血小板聚集试验、血液粘度检 查等
主要试验 vWF:Ag检查、β 血小板球蛋白检查、可溶性纤 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测定、AT、FDPs、D-D等 其它试验 凝血酶调节蛋白和(或)内皮素-1测定、P-选 择素和(或)11-去氢血栓素B测定、凝血酶原 片段1+2和(或)纤维蛋白肽A测定、凝血酶抗 凝血酶复合物测定、组织因子活性测定、纤溶 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
2.0~2.5为宜,INR一般不宜>3.0,<1.5示抗凝无效
安全值为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 维持在1.2~1.5g/L,小于1.0g/L有出血危险 维持在300~400mg/L为宜 维持在治疗前的1~2倍 维持在(50~60)×109/L 血小板聚集试验最大振幅降至患者基础对照值的(40~50)%为宜
诊断学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第三章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The third chapter Bleeding and Thrombosis Diseases Examination 张建军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目 录
第一节 常用止血与血栓的筛选实验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检查 第三节 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
;血中FDP增高(如DIC);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 。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四、纤溶活性筛选实验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应用抗纤溶药等。
PLT
PAgT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重点难点
PLT、BT、CT、APTT、PT、Fg、TT实验的参考值、临床意
义。
出血性疾病筛选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DIC诊断指标。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小结
止血与血栓筛选试验能够为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
供必要依据。
BT、血小板计数及形态、PT、APTT、Fg和TT等试验对于出血性
二、二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
【参考区间】 31~43s,比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即有意义。
【危急值】 APTT<15s;APTT>70s。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各因子缺乏,此外也是监测肝素和 诊断狼疮抗凝物的常用试验。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 状态。
FDP和DD均正常 FDP阳性,DD阴性
FDP阴性,DD阳性
FDP和DD均阳性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二、出血性疾病实验项目选择和应用
病因 项目选择 血小板量和 PLT、BT、血小板形态观察、血小板黏附试验、 质异常 血小板聚集试验、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血管 性血友病因子抗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检 查等 遗传性凝血 APTT、PT、TT、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 因子缺乏 (vWF:Ag)、因子Ⅶ促凝活性、因子Ⅷ促凝活 性、因子Ⅸ促凝活性、因子Ⅺ促凝活性等 获得性凝血 PLT、血小板功能试验、APTT、PT、Fg、TT、 功能异常 抗凝血酶(AT)、蛋白C活性(PC)、蛋白S抗 原测定、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D-D和FDP等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三、血栓性疾病实验项目选择和应用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检查项目
PC进行性下降
DIC判定标准(>3项) <100×109/L
或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
Fbg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3P
>2项增高
<1.5g/L 或 >4g/L 阳性
或FDP、D-D
PT、APTT AT或PC PLG:Ag Ⅷ:C ET-1或TM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一、筛选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二)二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项目选择和应用
PT和APTT都正常 PT正常,APTT延长
PT延长,APTT正常
PT和APTT都延长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一、筛选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三)纤溶活性筛选实验项目选择和应用
增高
延长或缩短 活性降低 <200mg/L <50% 增高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四、抗凝溶栓治疗监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药物 普通肝素 指标 APTT ACT PLT AT 口服抗凝剂 溶栓药物 PT TT Fg FDPs 抗血小板药物 BT 0.2~0.4U/ml 体外循环、血液透析时选择活化凝血时间,维持在250 ~360 秒(60~120秒) 为宜 维持在正常范围内,<50×109/L应停药,并查明血小板减少原因 维持在正常范围的(80~120 )%之间为宜。当AT活性<70%肝素效果减低, <50%效果明显减低,<30%则失效 观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 PTR )维持在 1.5 ~ 2.0 为佳; WHO 推荐 INR 在 监测范围 治疗维持延长在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或测定普通肝素血浆浓度维持在
为阴性或不升高。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黏度测定 血浆黏度测定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第三节 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一、筛选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一)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项目选择和应用
BT、PLT均正常
BT延长、PLT减少 BT延长、PLT正常 BT延长、PLT增多
缩短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四、纤溶活性筛选实验
(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测定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肺梗死、溶栓治疗等。
(三)血浆D-二聚体(D-D)测定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症(如DIC)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参考区间】 PT 为11~13s,比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即有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 即受检者PT/正常对照PT,正 常0.85~1.15。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INR参考值为1.0~1.5。 【危急值】 PT<7s;PT>19s。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Ⅰ、Ⅱ、Ⅴ、Ⅶ、Ⅹ缺乏,维生素K缺乏,纤 溶亢进,口服抗凝剂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等。
疾病的初始评估十分重要,D-D和FDP等试验主要用于纤溶活性 检查,PT、APTT、Fg等试验还用于抗凝与溶栓治疗监测。
临床通常在初步诊断基础上,以项目优化组合应用为原则。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一、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一)血小板计数(PLT) (二)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参考区间】 TBT法:(6.9±2.1)min,超过9min为异常 ;IVY法2~7min。 【临床意义】
血小板数量与功能
血管
药物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第一节 常用止血与血栓的筛选实验
标本采集与送检
出血时间
根据病人类型不同采用不同模版的出血时间测
定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
白原、凝血酶时间、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血浆纤维蛋白( 原)降解产物、血浆D-二聚体测定 标本为血浆,蓝色头 盖真空管。
第四篇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测定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增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妊高症、休克等高凝状态
2~4g/L
降低:DIC、重症肝炎等,易查试验
凝血酶时间(TT)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