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经历了从原始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再唐以前,主要的传播方式分两种,即文字载体和非文字载体。
在唐以后,新闻活动逐渐形成体系,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里,封建极权统治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及时的特点们这些朝代无不加大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制度,使之成为辅助统治的工具。
在各自的特点之下,又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并长期存在。
〔2〕生产力与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传播手段不断提高。
〔3〕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民办“小报”长期依附于官报,虽有民办之名,但无民办之实,既无评论,也很
少有来自民间的信息。
关键词:新闻传播口头传播实物传播新闻传播的制度特点. 特点一: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长期存在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在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唐朝为分界线划分。
在唐朝之前,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非文字载体,文字载体是次重点传播方式。
在非文字载体中,拟态与手势在古代的社会里被广泛使用,大量存在着。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闻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古老的传播方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信息需求,所以就出现了实物传播,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新闻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
步,逐渐就形成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传播。
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们的新闻传播活动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传播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
两汉时期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邮驿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系更加完善。
在汉朝时候出现了“邸”这一机构,但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在此后的三国魏晋时代,由于战乱频繁,政府对邮驿制度十分重视,广设驿站就是其表现之一。
在这期间,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但为了及时获取军事信息,及早作出战略准备,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被继续沿用,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进入唐朝以后,开始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出现政府官报—进奏院状。
此后,有出现了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报纸作为一种辅助统治的工具开始被使用在政治军事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刊登的内容,都是人们政治社会生活中关注的焦点。
时间推进到宋代,就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随之还出现了新闻检查的制度。
与唐的进奏院状相比,它的制度更成熟,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
在宋代逐渐形成的城市经济中,商品活动活跃,由于对商品信息的需求,在民间出现了小报,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信息传播。
但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满足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治信息的需要,也得到了一部分的支持,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但实传播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印刷术的改进,书记被大量的印制,这就是的新闻传播的规
模和范围空前扩大。
元代一改前朝的进奏院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驿传制度,在形式上倒退到汉唐时代的诏书和一般官书的形式,只是在传递上更加迅速。
相反在民间,延续了宋代的小报,并发展为小本,主要刊登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信息。
另外在地方,出现各种版本的书籍,传播活动大量存在。
明代恢复了宋代的邸报发行制度,但无进奏院和进奏官,增设通政司,六科,提塘共同协作,发布邸报。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民对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朝开始,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并由此产生了抄报送报的行业,报业作为独立的产业正式形成。
明朝与官报并行的还有塘报和告示,官方体制外的,还有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等。
清代的官报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相似,也是三个环节,但分京塘和省塘,主要报道政事。
特点二:生产力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传播手段不断提高。
在唐朝以前,或者称前报纸时代,新闻传播主要以非文字载体为主。
这时的新闻传播,在内容上主要以军事为主,传播范围较小,速度慢,信息的保真度不高。
两汉时期已经进入了文字传播,文字的载体,由以前的绢帛后来发展到使用纸张。
这样一来,就是的信息的长距离传播有了可能。
可以说,纸张的发明和改进不仅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唐以来,雕版印刷和造纸术被大规模的普及使用以纸张为载体的新闻传播得到空前的发展。
各藩镇在京城设邸,收集有关本地的新闻,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
信息的传播更有针对性,及时有效。
唐代
的疆域辽阔,驿传系统遍布全国。
为唐代的公私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新闻传播上也有体现。
在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进奏官的新闻发布权,开始实行新闻检查制度。
在地方,小报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由于市民经济的兴起,城市商业的不断发展,时局的动荡,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加大,读者群的形成,官报已不能满足,所以兴起了小报。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信息比较灵活,新闻的时效性强,所发表的大多数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
活字印刷数的发明,也为小报的流行提供了客观条件。
元代依靠于其民族优势,一改前朝的进奏院制度,而实行驿传制度,邸报制度至此终结。
当时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靠邮驿进行,设有通政院管理全国的驿站,元的驿站叫铺,负责传递官文书的急递铺,在当时遍布全国。
在元代还延续了宋代在民间的传播方式,并发展为小本,其内容和形式都与宋代的小报相似,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
在元代还出现了广告单,这也是广告在元代的一种发展。
明代恢复了元代废止的邸报制度,但没有进奏官。
新闻的发布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部,最后是提塘。
另外,在明代时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出现了抄报行这一公开的行业,并因薄利而受到了政府免税的待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对民间的新闻传播不再严厉打压。
但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不高,所以这些报房发行的报纸,仍在为封建的经济基础服务。
清代的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相似,都是三个环节,在此就不再说明,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的信息传播。
清代的明间包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所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
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大多是印刷的。
其中一部分是活字印刷,一部分使用泥版印刷。
此外,由于传统的雕版和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清初到中叶这一时期的书籍,年画,历书,商品传单,商品包装纸等出版印刷品,作为文化和经济信息的载体,也大量问世。
为清代中叶以后的商品广告发展作了铺垫。
特点三: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掌握在封建政府的手中,民办小报长期依附于官报,虽有民办知名,但无民办之实,既无评论,也很少来自民间的信息。
在唐之前的新闻传播中,传播内容就是有关军事,政治,皇帝的起居,甚至祭祀等活动,几乎没有来自民间的消息记载,新闻传播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
这种新闻传播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步步显露出,由于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从宋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非官方的报纸—小报。
跟正式的官方报纸相比,小报的内容有两方面的特点:﹙1﹚信息比较灵活,新闻的时政性较强;﹙2﹚所发表的大多是政府还没有公开的信息。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刊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种重要的补充。
在传播一般信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政性的政治材料。
但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选刊的文章和
消息来表明它的倾向。
元代的官方报纸就更加显现了专制独裁性,全过程都是在官方的操办下完成,小报的内容也是来自朝廷的政事信息。
但元代的言禁更甚,所以私下的新闻传播不会太顺利。
明代官保有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传抄事宜,中央下设三部,主管新闻的发布。
在内容上,除了朝廷的政事信息,还增加了社会新闻,所刊载的大多是民间的奇人异事,但也没有评论,只是在简单的叙述事实。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报房和抄报行业虽然比较发达,但并没有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服务,而仍是为封建经济服务。
这也许正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允许它们公开存在并在税费上给予宽恤的一个原因。
清代的新闻传播并没有突破前代的专制统治,而在民间出现了地方性的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出版与各省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城市,报到地方的官场消息。
在清代中叶以后,在一些城市还出现过一些随时出版的单页小报,内容往往是政治,军事方面的突发性新闻和有关地震,水旱灾害等方面的信息,受到读者的欢迎。
总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随历时很长,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始终是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工具。
在其发展历程中,虽有改变,但无突破,作为官方的喉舌,为中央集权服务。
除了上述特点外,民间小报虽屡遭禁止但依然顽强,为士大夫了解时事政治提供了一个窗口。
,这也是国代新闻传播的特征。
总之,造成它有这几方面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这一基础的制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政府闭
关锁国的政策被迫取消,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古代报纸的历史才逐渐被近代的新型报纸所取代,带着时代赋予它的特点,宣告了自己的终结。
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王雪莲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