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纪章(Kisho Kurokaya)的“灰空间”与“共生哲学”的理论文献来源:《世界建筑》黑川纪章专刊6/1984《世界建筑》日本灰调子文化1/1982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
近代初期,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和茶屋的首次建造者千利休(1521——1591),用一种叫做“利休灰”的色彩来阐明他的茶道思想。
“利休灰”是由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成的一种色彩,这些颜色是由各种基本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种色谱范围极广的混合色,它可以是红灰、黄灰、绿灰等色。
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末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
黑川纪章在谈到缘侧空间时指出:“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于内与外的第三域,才是…缘侧‟的主要作用。
因有顶盖可以算是内部空间,但有开敞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
因此,…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其特点是即不割裂内外,有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
这个区域提供室内与室外的中途点。
它是一个场所,结合了人们的一切愉悦活动,也是人们生活区域的延伸空间。
而对于中庭形势他解释道:“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
在创作实践中,黑川纪章常常将自然转化为内部,而又将是内延伸于外部。
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自然与建筑相互捕捉、相互船头,维持了非常良好的平衡关系。
共性的哲学也就是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重新评价的哲学。
为了实现这种思想,黑川纪章在实际中采用了一定的手法:1、对局部和整体都给与同等价值。
2、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
这意味着排除内外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双重约束的领域,促进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渗透。
3、在相互矛盾的成分中,插入第三空间即中介空间。
4、设计出共生的要素,有意识的把异类物件混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以便选用传统或历史性构件,或者把传统和现代技术有意识的交织在一起。
5、强调细部,即重视对材料的选择、注意能够表达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部,适当考虑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微接触。
[日]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含续街道的美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日]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含续街道的美学》与《外部空间设计》两部著作是关于外部空间理论分析的重要理论文献,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界的研究奠定了模式。
他将建筑与城市空间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两部分,并且分析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内外空间的划分与衔接模式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空间构成与结构的影响。
他将空间划分为积极空间(positive)和消极空间(negative),分别具有以下性质:P空间:积极性、求心性、阳性、凸性、实等。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
N空间:消极性、远心性、阴性、凹性、虚等。
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
P空间和N空间的划分实际上更多考虑的是在这两种空间中人类行为与心理的不同。
这对人类行为与空间的结合方式是有很大启发的。
芦原义信详细分析了一系列空间特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关于空间比例的分析工作。
在人类感知的统计基础之上,它用比例的方式描述空间围合与三维体量对人的意义,其中几何特征是主导性的,而不是符号或其他象征性元素。
另外,作者以格式塔心理学和东西方空间结构的探索为基础,分析更为细化的空间形态、建筑元素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
芦原义信指出:“所谓建筑,通常是指包含由屋顶和外墙从自然中划分出来的内部空间实体”。
通常在考虑建筑时,是把“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定在建筑的外墙处,由屋顶的建筑物内侧视为“内部”,没有屋顶的建筑物外侧视为“外部”。
……在现代建筑中,也有不能简单规定“内部”与“外部”的情况,……有时创造出被看作“城市走廊”的“内部式的外部”,或是在建筑物内部广植树木,创造出“外部式的内部”。
芦原义信说道:“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这种相互关系主要根据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确定的”。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如果把原来房子的屋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面。
那么,内外空间就会颠倒,原来的内部空间成了外部空间,原来的外部空间则成了内部空间。
像这样内外空间可以转换的特性成为空间的可逆性”。
[荷]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h)有关“中介空间”的理论凡•艾克在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中创造了多样而具有层次性的“中介空间”形态,使得相对的内外空间形态在过渡空间的作用下,层次和性质都发生了相互的转换。
建筑内外“中介空间”在这里以并非只具有单一的机能,而是一种能兼顾内部与外部、私密与公共二元融合共存的整体性关系。
凡•艾克声称:“建筑必须设置一种明确的中间地带。
这不是说两个场所和时机的不断过渡或无休止的延迟。
相反,而是与现代空间流通的概念(可称为通病)和消灭空间之间,即室内外之间,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之间(一个现实与另一个现实)一切相连的倾向决裂。
所以,过度必须要用能够同时意识到两边有重要情况所限定的中间地带加以相连。
在这一意义上说,中间地带为冲突的两极提供公共场地而能再次成为孪生现象”。
杨永生主编,孙全文周宗宪著《建筑之中介空间》,台湾建筑是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中介——一种融合共存的哲学观——在折中调和、相互生成的过程中产生——具有多重而复杂之涵意与融合二元性事务而又不失二院个别特质之性质。
将中介的观念运用在建筑空间的分析构成时,这种特殊性质的空间,在相对观念的内外空间两部分中,所负担的就是第五种形状的空间元素——一种既不属于内(秘密)亦不属于外(公共),而使两者并蓄的亦内亦外的空间形态。
从内外交融的程度来审视的话,中介空间积极与内外两方所拥有的特性的共存的观点,在相互融合渗透,交叠过渡中所产生,所谓黑、白之间的灰色,基于此道理相通;其实不仅在市值与心理上所举止媒介与隔断之功能,并能在造成一体连续经验的同时,也为人类生存场所,提供更广泛的选择机会。
[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文丘里的这一篇著作是继柯布西埃《走向新建筑》后的又一篇对世界建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
书中作者提到建筑的不定性——在复杂和矛盾的建筑中到处存在着不定和对立。
建筑是形式又是实体——抽象的和具体的——其意义来自内部特点及其特定的背景,复杂与矛盾,是建筑手段所特有的不定和对立的源泉。
他认为:“特意设计出来的不定形式是以生活不定为基础在建筑要素中反映出来的”。
他主张“混杂”而不要“纯粹”,“含糊”而不要“分明”;他喜欢“两者兼顾”胜过“非此即彼”。
在谈及道建筑时内与室外的关系时,文丘里之处室内与室外的不同是建筑中矛盾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流动空间产生一种横平面与竖平面相连的建筑。
这些视觉上独立不断的平面,应归功于平面之间相连的平板玻璃:墙上开窗洞的情况消失了,变成墙的中断而看不到建筑实体。
现代建筑强调室内外空间打成一片,由于新机器设备的出现才首次使室内气温不受室外的影响。
有时室内室外的矛盾并不在室内室外之间,而在建筑的顶层与底层之间。
二者的矛盾还表现为外墙内有一层脱开得里层,外墙和里衬之间多出一层空间。
文丘里指出:“设计从外到内,同时又从内到外,产生必要的对而有助于成为建筑艺术。
由于室内不同与室外,墙——变化的焦点——就成为建筑的主角。
建筑就产生于室内功能与室外空间的交接之处”。
[挪威] 诺伯格•舒尔茨(Noberg Schulz),《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作者在书中十分详尽、系统地分析、归纳了建筑空间的发展源流,论述了空间观念的各要素、各阶段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他的空间论。
他认为“最完善的建筑空间论与其作为思考或知觉次元”提出了“存在空间”的概念。
“存在”的概念据《哲学事典》的解释有三种意思1、根据日常语法的一般意义,使之我们的认识或意识出发,独立的称谓事物存这一事实。
2、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意义,人本来是包含在世界万物存在之中的存在者。
关于存在者又有两种存在状态,基本只存在和县存在,亦即某种东西的本质和现存。
3、存在哲学中的意义,针对抽象理论,有生命的主体活者这一现实即成为存在。
自文艺复兴以来,“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科学极大的影响了建筑理论的发展。
舒尔茨的以“场所精神”与“存在空间”为基础的理论就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之以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目的就是要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不仅要重视建筑的物质属性,而且要重视建筑文化与精神作用。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诺伯格•舒尔茨间空间理论总结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欧几里德空间为基础,研究其…文法‟”;“另一种是以知觉心理学为基础展开空间理论的研究。
”他把存在空间归结为中心场所、方向与路线、区域与领域诸要素(这一观点来自凯文•林奇),并把存在空间划分为地理、景观、城市、住房、用具诸阶段。
对建筑空间进行了相应的归结合划分。
诺伯格•舒尔茨所谈到的存在系存在哲学中的概念,也就是自己所讲到的“人在世界内存在”。
建筑空间就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结构化”。
他认为空间概念的重要性是有一定界限的,用空间一词说明建筑物的三度性以外某些事物的意义是毫无理由的。
这一论点的根据不过是在几何学及视觉研究中抓住了问题的表面。
应该在研究中导入存在空间的概念以至于取消这个界限,使得空间取得在建筑中的中心位置。
所谓“存在空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与人相互作用、为满足生活而发达的图示。
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形象(Image).存在空间是从大量现象的类似性中抽象出来,具有“作为对象的性质”。
在建筑史上空间概念发展的研究中,诺伯格•舒尔茨认为有三个层次及时期之演进。
①是关于实体的发射能,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是由实体而向外发展的空间概念。
②是关于哈德瑞恩的万神殿的几何圆顶,他将第二个空间概念突破并且明显化了;从这时起,建筑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的空间概念了。
③第三个空间概念是关于内外空间互动关系的发展。
在《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舒尔茨将人类所认识到的空间划分为以下几类: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matic Space)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物理世界的认知空间(Cognitive Space)纯物理的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