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章节名称: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授课时数: 1 学时教学目的和任务:元杂剧的发展、元杂剧的体制及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元杂剧的体制特点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
第一节元杂剧的体质特点
一、元杂剧概念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以北曲演唱的一种完整的喜剧形式。
它综合了多门类艺术,体制完备,角色齐全,剧本成熟,题材广泛。
大量采用口语和方言俗语,著名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
二、体质特点:
(1)剧本三要素:曲词、宾白、科(范)
(2)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楔子篇幅短小,位置不定。
(3)角色分工和表演体制:旦末净杂。
一人主唱,分末本、旦本。
(4)音乐体系:北曲。
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
而成;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
常用的有五宫四调。
(5)砌末:道具。
(6)题目正名:元杂剧剧尾用两句或四句诗、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作为全剧收场语,并以末句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字眼作为本剧的简名,这就是题目正名。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
一、元杂剧兴盛的表现第一、作品数量多,名家辈出,名作如林。
剧目530 多种,保存至今的有150 种,作家220多人。
第二、题材丰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
第三、戏剧演出繁盛,名伶众多。
第四、元杂剧的发展分前、后两期,前期繁
盛、后期衰弱。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第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第二、元代政治队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作用。
第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三、衰微与影响
元杂剧衰微的直接原因是戏曲中心的南移。
部分优秀剧目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艺术和创作经验也为后来的演员和作家所继承,它和宋元南戏一起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础。
参考书目:
1. (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 年版。
2.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 年版。
3.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年版。
4.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版。
思考题:
1、元杂剧兴盛和衰微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