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后期: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 到临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作品对社会干 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 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北方戏剧圈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 朴 《梧桐雨》
元 杂 剧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一、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的背景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 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二、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 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 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第三、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 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 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二)角色。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 卜儿等 。 (三)曲辞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表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诸宫调和金院本的 演出,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 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再次,元代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 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最后,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 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更大的吸引力。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形成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从原始歌舞开始,后 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从元杂剧的直接源 头来说,是直接继承宋杂剧、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 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
元杂剧
继承、吸收 宋杂剧 金院本
题材内容、组织结构 音乐曲调、讲唱方式
马致远 《汉宫秋》
南方戏剧圈
郑光祖 《倩女幽魂》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 各有不同的提法: 周德清:“关、郑、白、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 王骥德:“王、关、马、白” 《曲律》 徐复祚:“马、关、白、郑” 《曲论》
元曲四大家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 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Fra bibliotek 宫调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元杂剧中 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 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 九宫”。“宫调”一般用来表达感情。
宫 调 仙吕宫唱 黄钟宫唱 双调唱 感 情 清新绵邈 富贵缠绵 健捷激袅 宫 调 南吕宫唱 正宫唱 商调唱 感 情 感叹伤悲 惆怅雄壮 凄怆怨慕 宫 调 中吕宫唱 大石调唱 越调唱 感 情 高下闪赚 风流蕴藉 陶写冷笑
表演、戏弄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一、按地域的划分元可分为:南北方戏剧圈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 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 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又 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二、按发展历史时段分为:前期和后期。其分界线在元成 宗元贞、大德年间。 前期:是全盛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著名的作家 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作品多为批 判揭露社会的黑暗、民族压迫和反映爱情、家庭问题。著名 的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赵 氏孤儿》等。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一)题材多样。反映社会生活面广,特别是把大 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作为正面主人公形象来 突出塑造,这是前代文学所罕有的现象。
(二)时代色彩鲜明强烈。愤怒的艺术
(三)风格流派丰富多彩。开放性、多元化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