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

在这个同时跨越几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作为关键的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发教育的思考,而基础教育更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前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学者的思考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概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当前世界局势所决定的。

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历程。

我们要吸取他国社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认准目标,使我国的社会转型顺利完成。

教育作为国家振兴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基本要素整体上的渐进性变革。

社会基本要素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为结构、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的调适,社会体制的更新,价值观的重塑。

首先、社会转型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济文化的不协调,农村与城镇的不协调等,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失调,才有了转型期的很多问题,因此要进行结构的调适。

在调适过程中要看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经济、政治、文化机构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

其次、社会体制的更新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更新只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吸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保证改革的方向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最后、转型期不然会引起价值观的重大冲击。

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转型期所避免不了的。

因此,价值观的重塑就成为转型期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社会转型期的特征:社会转型是一项综合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运动。

当前最显著的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而人才的修养要靠教育。

目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二、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要看到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基础结构落后的现实。

因此,经济发展中人的教育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当前教育的现实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基础教育的认识:1、基础教育的界定。

基础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教育及扫除文盲。

因此,基础教育应界定为达到公民基本素质要求所应接受的教育。

2、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是为一个社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当前21世纪是一个知识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时代。

国家间的竞争实际是人的质量的竞争,其基础有赖于公民的基础素质,公民的基础素质归根到底是从接受的教育中提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资源、犯罪、战争和经济发展都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

基础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应该高举这面旗帜,为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做出贡献。

”首先,基础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素质的关键。

学校对个体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基础教育在学校的普及使得愚昧、盲从、迷信、守旧、不卫生、不文明现象大量减少,个体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其次,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社会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基础教育的推广,有助于减少社会治安恶化、违法犯罪现象的严重出现的问题。

比如个别企业家销假,个别干部贪污,个别农村“村霸”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育不足,无知愚昧,是基础教育的缺失。

最后,基础教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然我国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心理素质,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基”开始在全国的部分地区实施,到今天国家减免中小学的学杂费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随着时代的不同,基础教育问题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旧有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不段涌现,给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带来了新的困难。

1、先进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前提。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国家提出“教育先行”的口号。

近十几年随着大学的扩招,许多新小学的建立,对基础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需求增加,这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基础教育的教师的素质如何保证?大学扩招后大学生的素质如何?能不能胜任基础教育的重任?这样的问题不得不使我们呼吁“教育先行”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以免造成“素质差导致素质差”,“一代不如一代”的“教育退化”的恶性循环。

2、基础教育的“急功近利”不是可取的。

基础教育具有相对滞后的性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靠长期的投资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3、城乡、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差距也是呈拉大之势。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原有基础的落后,自然条件的原因,使得许多农村中小学已经“形同虚设”,一个教师把整个学校的课程统统承担。

教师资源的缺乏,教师工资普遍不高,这些都使得农村教育只能处于落后的处境,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些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有所思考。

三、学者的思考中国的素质教育从官方提出开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目的是改变我国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的弊端。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有很多地方的教育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中小学没有实施过,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中小学真正素质的培养,目前有些中小学也没这个条件实施。

地方教育部门下达的升学目标使得的学校方面不得不追求升学率,一切为了分数。

学生的道德意识、环保意识、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随着时间慢慢淡化,这是应当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学者应具有专门的学问和高尚的道德。

学者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阶层,在人们眼里,学者是时代精神的代表,是真理的化身。

当代学者除了做好自己的学问外,应该怎样巩固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真正为人们素质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学者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

学者要想成为“人类的教师”,必须具备“人类的教师”所要求的知识,费希特曾说过“只有关于人的天资和需求的知识,而没有关于发展和满足这种天资和需求的科学,这不仅会成为一种极其可悲的和令人沮丧的知识,而且同时也会成为一种空洞的和毫无裨益的知识。

”人类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目标同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学者不仅要对人类的知识发展有个总体的目标,还要具有在人民群众中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其次,学者应该代表时代最高的道德水平。

“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风尚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整个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且是学者在社会中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

学者的职责就是永远树立这个最终目标,当他在社会上做一切事情时都要首先想到这个目标。

学者在一切文化方面都应当比其他阶层走在前面,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花多少倍的力量啊!”当今中国学者能否承担起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作用,这是每个学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和平时代也不能使道德矮化,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在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把国家的复兴同自己的价值结合起来。

最后,学者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

”学者的责任不仅仅是学院学者,不是在高校里面闭门造车,更重要的是关心周围的事情,把自己的学问投入到社会的推进当中。

“仅仅有真理感还不够,它还必须予以阐明、检验和澄清,而这正是学者的任务。

”面对中国广大农村教育普遍落后的现实,学者是否有一种牺牲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抱怨大学里面激烈的竞争,何不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发挥作用,很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期待高素质的教师,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困境要走出,必须有一代或许几代学者作出牺牲,这种牺牲不仅仅是空谈,我们不在乎学者在赈灾捐款中的数字,而是他们能为教育事业做些实际的工作。

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关键在于先进的教育注入到基础教育,这就需要具有服务精神的中国学者,哪怕利用空余时间到基础教育阵地做几次公益讲座,也是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更需要能扎根到农村的学者,就如费希特所说“为了她(真理),他们将愉快地忍受大人物狡猾地隐藏起来的仇恨,愚昧人发出的无谓微笑和短见人耸肩表示怜悯的举动。

”中国的学者也应该为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愉快的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①] 高燕宁、卢萍、柳春清:《中国社会发展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②] 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③] 李小融:《中国基础教育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④]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⑤] 杨丹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⑥]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新编教育社会学》论文《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学院:文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班级:09社会工作-01姓名:万欣欣学号:2009080100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