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一、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的特点与成因1、隐蔽性与危险性特点《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GGMD-2-R)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歉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的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
患者的症状如果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特征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
因此,即使偏执型人格障碍已使其出现行为偏差,造成实际生活中的困扰,患者也不会反省自己、主动求助。
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使中学生群体中这一类型的人格障碍更具隐蔽性。
青春期是生理发育高峰期、“心理断乳期”。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跳动活跃,但容易幼稚偏激;情绪强烈,容易波动;渴望扩大交往,但又心理闭锁;渴望独立,而能力不足。
发展心理的巨大矛盾与冲突,使他们往往表现出叛逆、固执、偏激、好与人争辩、自我、敏感等行为方式。
而偏执型人格障碍特征,与其极为相似。
这就使该人格障碍症状表现,往往隐藏在青少年行为特点中,不易被察觉和发现。
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的隐蔽性,带来了较其他心理问题而言更大的危险性。
大部分家长、一般任课教师、普通德育工作者,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分辨判断能力。
遇到该人格障碍问题,他们往往按照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矛盾等普通青春期问题去对待,采用一般的教育、说理、协调等方法处理问题,结果“药不对症”,辅导失败。
客观上,也妨碍了对问题的及时察觉与矫正,导致问题逐步发展,最终造成严重的行为后果。
2007年5月,笔者抽取2002年-2006年间全市高中年段的100例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发现其造成重大行为后果的比重为57%。
可见,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的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目前学校、家庭教育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应对,又存在着巨大不足。
因此,有必要提高重视,认真研究,挖其根源,寻找良策。
2、障碍成因(1)个体心理因素。
认知能力偏差是造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形成的黄金期、奠基期。
这一阶段,如果缺乏科学的、正向的积极引导,部分青少年个体有可能因个性偏激、眼光狭隘、做事极端等性格、认识、行为习惯,在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评价、体验及控制的过程中产生偏颇,逐步形成偏执心理。
(2)家庭教育因素。
当前,中国家庭的生活水准、物质文化水平已有了普遍的提高,但家庭教育仍存在缺乏科学性的问题。
其中,以下几个问题,极易诱发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第一,目标构建模糊或存在缺陷。
对孩子的未来没有科学而明确的要求,或仅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目标期望,这将直接导致青少年自身目标构建的不足或褊狭。
缺乏良好目标构建的青少年,往往在人生观、价值观标准的树立上出现偏颇,从而带来认知偏激、人格发展褊狭、行为偏差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无原则地满足一切要求。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学生家庭,无论贫富,家长大多会尽自己最大所能,无条件地满足其子女一切要求。
这种教育方式将使孩子在予求予与的习惯中,无限膨胀以自我为中心,出现缺乏责任感、全然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偏执型人格特点。
第三,初期过于溺爱、后期粗暴管制的教养方式,将激发和强化偏执人格中偏激、固执、敌对及对伤害不能宽容等特点,促成人格障碍的形成。
(3)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或人格发展问题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组织教育活动的一线工作者。
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人格、性格发展是否完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客观、科学,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不容乐观的是,中学教师往往要承担相对沉重的升学任务压力、比较高的社会期望和庞大的工作量,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职业压力,就可能对工作、生活存在偏激的看法和行为。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种偏激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其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可怕的。
其次,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偏低,也是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参与。
在学校里,仅靠几名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科教师、班主任、普通德育工作者,还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对学生重大心理问题倾向和异常行为表现还缺乏敏感性,无法及时察觉和识别。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隐蔽性极强的偏执型人格障碍一般无法在初露端倪的时候就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导致问题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人格障碍。
二、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预防与矫正1、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立足全局,努力提高青少年整体心理素质、人格意志品质。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学校教育中,建设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关键。
要规范、建设、加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必须采用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的行政手段,确保学校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及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投入。
2006年,我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纳入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骨干教师、班主任队伍――全体学生”为主线,年级部、各处室、部门协同工作的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络。
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我们以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为依托,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培训。
具体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与方法,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识别与干预,师生交往的艺术等,提高了全校教师职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以“青年教师职业成长沙龙”“教师心理减压工作坊”的形式,开展专题讲座、行为训练、沙龙聚会、教师心理辅导等活动,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两年来,这些措施全面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我校学生各类型心理障碍的转化率都有明显提高。
特别是,各学科教师、班主任老师都能在日常教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源头上有效防止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出现。
2、家、校、社三位一体,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预防功能,做好心理测量常规工作。
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发挥其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预防作用,使学生在接受启发引导、提高认识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个性中的偏执因子,矫正偏差行为。
要重视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等常规工作。
因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极具隐蔽性,凭日常接触与教学观察,不易察觉,因而要做好“体检”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规范学生心理档案,为及时发现、有效矫正做好准备。
(2)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团活动,组织发展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意志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学校内的每一处发展空间里都充满了积极健康的引导,帮助他们避开心理障碍的雷区,保护心理健康。
(3)家、校、社三位一体,合力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问题相比,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不良社会影响的联系更具深度和广度。
事实上,如果没有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社会的关注与配合,任何一种心理问题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学校应尽力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并呼吁全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
3、科学运用心理专业疏导方法,有效纠正青少年偏执型人格障碍面对部分青少年学生业已形成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必须运用专业的心理疏导、矫正手段,帮助受辅者克服多疑敏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缺陷。
纠正偏执型人格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有:(1)认知提高法。
首先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矫正的先决条件,也是遭遇阻抗最大,需要辅导者极具耐心,倾注情感,巧妙运用多种咨询辅导技巧,以使来访者接受辅导的一个难度较大的过程。
(2)交友训练法。
鼓励来访者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3)自我疗法。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
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就要引导来访者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4)敌意纠正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
可以采取相关训练方法,助其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内,中轻度偏执型障碍经过以上辅导和矫正,一般可以帮助学生恢复常态。
对个别重度障碍的个体,要及时帮助其转入医院心理门诊、专业心理治疗机构,接受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