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第二章脑与心理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

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

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

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

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第一节需要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

第二动力性。

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的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

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

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

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

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

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

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第二节动机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

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2)非原则行动机冲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

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

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

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

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

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

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

第一节注意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不适合障碍5、培养集中注意的方法:1自我暗示2情景想象法3培养间接兴趣4自我奖励法5训练听课技巧第二节感知觉1、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的基本条件:1刺激物也就是直接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活动的客观事物。

2感觉器官,也就是能把客观刺激物转变为主观映像的生理装置。

2、感觉的基本规律1后像2感觉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3、直觉特性1直觉的整体性2直觉的选择性3直觉的理解性4直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直觉往往并不随直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像对的稳定性。

这就是直觉的恒常性。

4、直觉的类型:1空间直觉1)形状直觉2)大小直觉3)方位直觉4)深度直觉2时间直觉和运动直觉3超感知觉和错觉常见的超感知觉主要有:心电感性俗称传心术,指两个人之间不许要可见的人和工具或方法就能直接传达信息;意念搬动,单靠意念就可以搬动东西或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功能。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直觉。

第三节记忆1、记忆的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或规律等的逻辑思维为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一体验过的魔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外部信息先输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有丰富的信息,它具有个感觉的魔种特征,可以被分为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但很快会消失。

有些信息会重新编码进入短时记忆,信息编码的形式可以使听觉的口语的或书面的,短时记忆也会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工作系统,当从感觉传来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以前,短时记忆可以看做作一个缓冲器,短时记忆也可以被看做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长时记忆中的的信息可能因为消退干扰或强度降低而不能提取出来单这些信息的贮存可以说是永久性的。

3、遗忘规律:遗忘可以分为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指一时不能重现和再认记过的材料,但在是当情况下可以恢复;永久性遗忘指必须经过重新学习才能恢复记忆过的材料。

但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先快后慢4、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是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

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进程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果对识记也有影响。

5、多种记忆方法:直观记忆方法2图表记忆方法3谐音记忆方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第四节思维1、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1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任何一个事物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总是由各个部分组成,而且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2、思维的类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持的思维。

动作思维也成实践思维,其特点为:任务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给予的,解决方式是实际动作。

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形象思维中的基本单位是表象。

当人们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表象不来了,鲜明生动的客观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

抽象思维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应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

3、根据逻辑思维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思维又可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两大类。

4、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5、为题的解决过程1)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2)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明问题解决过程1为题表征2选择算子3应用算子4评价当前状态。

6、(大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种是负迁移,变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知识概括话的程度越低则迁移越难。

2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吗,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

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因为原型与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的点,同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阻碍问题的解决。

4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绪激励人们解决新的复杂的任务,消极的情绪则会使解决问题时智力活动受到障碍。

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的影象简单问题的解决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更好;太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对解决效率没有太大影象;有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大的问题,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存在“但转的U形”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对解决问题最有好处,太强于太弱的动机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