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委婉语的特性及语用功能摘要:通过对委婉语在实际中运用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英汉委婉语在涉及范围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
本文主要分析英语委婉语的特性及语用功能。
关键词:中英文化委婉语对比
委婉语作为语言应用和日常语言现象经常的出现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包括每一个社会,每一个语言应用团体和每一个社会阶层。
enrighi(1985)曾经说过:“一种没有委婉语的语言就像一个有缺陷的交际工具一样。
”hugh rawson(1981)也提到过:“委婉语如此深深潜入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所以委婉语作为在语言运用当中的一面镜子即反射出了社会现象也反映了文化现象。
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委婉语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我们学习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指导意义。
1委婉语的产生及发展
英汉委婉语起源于禁忌,但是发展却有着自己的方式,在修辞方面、语用方面和行为心理学方面都有涉及。
在修辞方面,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修辞方式,近几年,我国学者对委婉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最初
对委婉语的研究是在修辞学领域展开的,在修辞学当中,委婉语被看作一种修辞格,称“婉转”。
如比较英汉委婉的修辞方式,相同的方法有:借代、隐喻、拟人、低调、折绕、顿绝等;有所不同的是汉语的委婉方式更加灵活,如析字和藏字等。
近几年,也将委婉的概念扩展到了句子甚至到了篇章的层次。
但是,修辞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修辞的任务在于那些为了增加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所以在修辞方面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停滞在修辞效果方面,对其的界定也不是很明确,对其的本质特征揭示的也不够深刻。
2委婉语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目的
2.1避讳目的
在英语中,还有一类词汇表“战争”、“政治”或是“称谓”等,可能人们不认为有避讳的必要。
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造就了不同时代因素,在某种特殊的时代中这些词汇也是需要避讳的。
如:肖伯纳(bernard shaw)就曾经用过bloody一词,在他写的喜剧pygmalion之中,bloody一词曾是一个“shock-word”,然而在今天这个词所代表的感情却不那么强烈了,甚至不认为需要委婉表达的了。
还有,琼斯的杰作《从现在到永远》是描写军队生活的,为了能够忠实地描述,当然会出现four-letter words,在那时出版社也不敢为他出版。
据说到后来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把出现255次的“fuck”减到108次,将“shit”从135次减到50次,“cunt”与“prick”则全部删除才出版。
2.2掩饰目的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有时替代相关语言符号的词语的外延越大则意义就越笼统,“笼统模糊的词语使用能扩大某些词语的外延从而使语义显得抽象”,这样词面意义就会远离其真实意义。
委婉语就是“利用这一功能使受话人不能一下子看清事物的内在本质”,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或达到了不可告人的目的。
2.3求雅目的
委婉语的求雅功能是把委婉语在语言符号中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距离拉大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
力图掩饰、代替、减轻一些禁忌语的直接性,在一定的场合恰当的使用委婉语,能使一个人的谈吐文雅大方,使听者悦耳、言者也得到心理满足。
在社会中,一个能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恰当的委婉语,少用直言的人会被认为是有礼貌、有教养的人。
2.4诙谐目的
委婉语的目的就是“避免直接表达人们认为是禁忌或是不便表达的事物或是现象”。
除了处于忌讳、掩饰、求雅等目的之外,使用委婉语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幽默。
使用委婉语可以使人类语言妙趣横生、诙谐。
交际中的诙谐即达到了委婉的目的又可以成功的活跃气氛。
3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在语用方面,“委婉语的功能是在对言语行为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话语在语境中如何被理解的使用过程中实现的。
对委婉语的语
用研究都涉及到了一些基本的语用学的理论,如:礼貌原则、合作原则、面子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
我们可以运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面子理论来判断什么言语是委婉语、它为什么是委婉语,其原因是把委婉语放到语境当中研究时会发现,“委婉语基本上都遵循礼貌原则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但是在不同程度上会违反合作原则和面子理论。
这些语用价值都体现在言语行为者对心理的需求、对创造良好语境的需求上,从而对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及其相对应的表达方法等做出了一些研究。
在跨文化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增长,对文化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了解也有所增长。
文化的背景不同,语言中委婉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对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是对委婉语进行语际对比,并以此来研究委婉语中所蕴含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行为心理学方面,“委婉语的运用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言语行为”。
从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看,行为是由原动力、目的、手段三部分构成。
“原动力就是引发行为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因,也就是引发行为目的与行为手段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因。
而目的是手段的原因、动因。
所以,行为原动力实际上就是引发行为目的的根本原因、动因。
如果引发某一目的的原因本身仍是目的,仍是行为主体要达到的东西,它便是根本目的:如果产生某一目的的原因本身已经不再是目的,而只是原因,它便是原动力。
”因此,主体需要从谈话中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的欲望就成为了主体的目的,并直接引发
行为。
结论
随着社会的转型——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人际关系和说话技巧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现代人极力避免直截了当,而偏向于使用间接委婉的言辞。
通过这种方式,说话人试图与听话人建立一体感,消除等级优越感,以获得对方好感,其积极意义在日益文明、平等的社会里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刘寅齐.英语委婉语:特点、构造及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第8期.
[3]勒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