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翻译事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多种挑战,无论是翻译研究的多元化要求还是翻译师资队伍的培训、翻译服务业的完善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寻找突破。
针对翻译现状的不同面,究竟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本期“热点聚焦”精心汇编了分别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的四位专家就“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这一话题进行的多视角探讨。
他们或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出发点深入探究国内翻译研究现状,或直面国际翻译学界领军人物,从国际视角提出中国翻译发展方向的参考,或以跨学科视角(经济学方向)试析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现状,或从伦理建设角度给予翻译行业健康发展的启示。
因篇幅所限,各位专家的成果并未全部呈现,只望以此提供多种思考角度,读者能从宏观方面了解当前中国翻译发展的前景与问题,并反求自身,探索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和贡献方向。
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
当前,以翻译为核心的语言服务行业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现象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已成为各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不足、判断未来研究走向、提高中国翻译研究的整体水平,本文对国家社科基金翻译类项目(2000—2003)进行详尽地梳理。
研究发现我国翻译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以语言学科为主体,翻译研究的多学科发展趋势明显;
2)研究主题日趋多元,文学体裁、典籍文献、语料库技术成为研究重点;3)重视本体与微观研究,强调文本信息的转换与阐释。
与此同时,中国翻译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创新乏力;
2)社会应用性、政策咨询性研究匮乏;
3)中译外研究不足,特别是翻译效果调查与分析亟待加强;
4)研究模式单一,定量研究方法不充分,跨学科研究方法待加强。
由此,本文从指导方针、研究主题、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规划。
以下是简单分析报告:
一、翻译研究的描述性分析
1. 统计介绍: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类别划分,以2000年至2013年为时间节点,调查8大类项目:重大、重点、一般、青年、西部、后期、成果文库、中华学术外译。
2. 统计结果:21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量达31675项,其中语言学类达1926项,翻译类达360项。
翻译类项目数量持续增加,比重有所提高。
3. 项目类别比重:一般项目比重最大(47%),其次是青年、西部、后期项目。
近年来,翻译类重大重点项目增长迅速。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自2010年设立以来增长迅猛,近三年平均增长幅度是85%。
4. 学科分布:语言学科比重最大(48%),其次是中国文学、宗教学、哲学等。
重大重点项目中哲学学科比重最大(主要是外国哲学著作的翻译与研究)。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经济学比重最大。
人口学、考古学、外国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尚未进入此项目,可成为未来实践型翻译项目关注的对象。
5. 研究人员与机构:项目负责人主要来自高校(91%)。
6. 讨论与总结:翻译研究未来发展势头强劲。
翻译研究与语言及语言学科关系最为紧密。
未来翻译研究的基本战略是语言路向与文化路向相互吸收融合。
中国翻译研究的主体是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与研究人员,其他组织参与度明显不足。
二、翻译研究的系统分析
1. 研究性质:根据研究目标的性质和效用,翻译项目分为四类:1)基础性本体研究多为翻译本体要素分析。
2)应用性实践研究多为翻译操作规范与实践。
3)社会性认识研究多为翻译社会影响分析。
4)综合性研究兼有上述三类之两类或三类。
2. 研究层次:根据翻译对象的层次,翻译项目分为微观与宏观两类。
3. 研究跨度:根据研究对象的时间范畴,翻译项目分历时和共时两类。
4. 研究主题:
从整体分布看,中国翻译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七大类:
1)翻译实践、策略与产品(比重最大,40%)
2)翻译理论研究(稳步增长)
3)信息与语料加工技术(近年来热点)
4)翻译历史(始终关注的重要议题)
5)文本的译介与传播(近期考察热点之一)
6)译家研究(翻译主体性研究的一项内容)
7)翻译教学、翻译批评、翻译市场、翻译过程等(关注严重不足)。
从翻译研究项目“热点词”分布看:“文学”频次最高(30次),“历史”“语料库”“佛教”“典籍”备受关注(均20次以上),“文化”“评介”占据一席之地,“传播”“编译”“批评”关注有限(均不到10次),而“教学”“市场”“能力”等颇受冷落(均不到5次)。
5. 翻译方向:从整体分布看,根据对语言转换方向的侧重,分为外译中和中译外两类。
从中译外题材分布看:集中于中华典籍,其他题材逐步升温。
6. 翻译类型:对翻译工作类型的划分,分为口译和笔译两类。
笔译是翻译研究的绝对核心(占97%),口译研究凤毛麟角。
7. 研究方法与策略:非数据特征的研究方法比例最高,跨学科方法比重很小。
8. 讨论与总结:
1)理论与实践并存,但“知”“行”分离。
理论性研究均为应用或验证分析,批判性思考不足,理论或概念创新更为少见。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不多。
2)“体”“用”兼顾,但“虚”大“实”小。
翻译研究多关注微观本体性现象或属性也考察翻译实践操作规范的形成与作用,但需求导向的宏观社会应用性研究明显不足。
3)“现实”“历史”交错,但“点”多“线”少。
翻译研究的共时特性突出,热衷于翻译现象静态属性的阐释或证明,而对翻译活动的历史性解读、对翻译概念和规范演变规律的动态探索明显不足。
4)主题多样,但“冷”“热”不均。
容易造成雷同主题的“重复建设”,对翻译批评等“边缘地带”的关注与扶持,有助于开拓翻译研究的新疆域。
5)中外兼修,但“内”“外”有别。
外译中的实践与研究依然是重点,而中译外不仅比重偏小,而且多为文本的语言转换(如中华学术作品外译工程),对中译外的组织程序、质量控制、接受效果等关键要素尚缺乏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6)方法多元,但“量”“性”不齐。
研究方法逐步摆脱了中国传统译论的主观印象与研究,量化的实证数据收集与系统分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发展特征,但尚未形成规模。
三、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1. 指导方针:1)明确战略性、前瞻性原则;2)强化应用对策性研究,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3)强调普遍与特殊相协调,协调中国翻译特色与翻译普遍规律的关系。
2. 研究重点:
1)服务国家战略的咨询主导型项目
a) 中国对外翻译活动的系统调查与分析
b) 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传播与对外宣传
c) 基于语言文化战略的翻译政策研究
d)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拓展分析
2)构建行业规范的市场主导型项目
a) 翻译立法的推进与实施
b) 翻译市场规范研究
c) 翻译技术与翻译产业的整合与创新
3)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主导型项目
a) 翻译人才库的建设与应用
b) 市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
c) 翻译教学研究的系统化与专业化
4)创新学科探索的学术主导型项目
a) 翻译理论的“中国特色”研究
b) 相关问题的专题性系统研究
3. 组织模式与策略:
1)组织模式
a) 多学科合作、跨学科整合
b) 多机构协同、多主体参与
2)方法与策略
a) 定量与定性平衡
b) 基础与应用并重
c) 证实与证伪促进
d) 共时与历时协调
e) 描述与解释配合
摘自:张威,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第106-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