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的咏史诗透视其政治理想【摘要】王安石作为北宋的政治家,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功能的实现。
他创作的一百一十多首咏史怀古诗,准确地概括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史论见解独到,品评也较允当,因此,其在咏史诗上的深厚造诣,以深邃的历史忧患意识见胜,体现了王安石进步的政治关与历史观。
本文在对其咏史诗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从中探究咏史诗中所包含的王安石进步的政治思想,以及其在实现自身政治理想过程中体现的坚韧与豁达。
【关键词】王安石;咏史诗;政治理想引言咏史诗是以历史人物、事件作为歌咏的对象,歌咏时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表达作者对于该事件、历史人物阐述的某种见解或者言论的诗歌作品。
其最关键的作用时利用典故反映的史实,阐述作者的见解。
我国古代的咏史诗作者众多、作品丰富。
咏史诗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咏史不仅达到抒情、诵人的作用,还通过咏史达到以史咏怀,以史治史的功效,体现了诗人们通过对古史的认识与掌握,实现诗人本身讽喻现实、感怀今世内心情感。
作为北宋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文学家,王安石勤学好问,刻苦读书,而且读书的范围也相当广泛,“诸子百家之外,以至《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他创作了一百一十多首咏史怀古诗,准确地概括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史论见解独到,品评也较允当,因而,他的咏史诗从对历史体认的角度上看,更加注重的是历史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其咏史诗表达的思想远远的超出了一般的士大夫及一般的读书人。
王安石的一生,与变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其咏史诗最主要的也是关注其求新求变、改变现状的政治主张。
体现了一位站在时代高度的政治改革家对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
王安石就是咏史诗的代表性人物,其对于咏史诗不仅继承了前代咏史诗的优良传统,还对其作出了新的开拓,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的成就上,都具有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
李东阳谓其咏诗绝句,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1]。
展示了王安石这一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兼诗人特有的风貌王安石的咏史诗,大多是直接的表达自己关于政治的见解与主张“学术见解,伸张正义,讥刺邪恶,抒发优国优民名情,表达安边御侮和改革弊政,以期富国强兵的愿望与决心”,表现了别具一格的宋诗特色。
一、变法前王安石的咏史诗及其表达的政治理想宋代学术自由,疑古风气兴盛,文人更为关注思辨,因而诗人皆具好议之癖,整个文坛也呈现出了自由议论于批判的精神。
王安石的这种自出新意的议论就是在这样深刻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对于诗人而言,若要获得别人赏识,就需精于议论并且有所创新与发明,表现在诗歌思辨性上就是要具有异于普通士人的的、强烈的风格。
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一)万言书中的政治抱负新法实施之前,王安石的政治理想主要在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得以体现。
嘉佑三年,王安石在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提出“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对于当时的选取人才的制度,王安石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取之既已不祥,使之既已不当,处之既已不久,至于任之则又不专,而又一二以法束缚之,使不得行其意,臣固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二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的改革,实现扭转积贫积弱的北宋局势。
王安石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只知安逸、不知进取,最终致使王朝为外族入侵的实例,呼吁朝中士大夫对朝堂、教育等多方面实施改革。
(二)君王赏识王安石在万言书中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
王安石对于实施改革,始终抱有士大夫少有的紧迫感。
此时,封建士大夫对于王安石提出的改革也给予了深切的厚望,将治国太平的希望寄托在王安石的身上。
在此期间,王安石得到了新执政的宋神宗赵顼的赏识,时常与神宗议论治国之道。
比如在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得到神宗的赏识,出任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升任宰相,针对多个方面大力推行改革,实施变法,由此,拉开了新政实施的序幕。
在实施新政之前,王安石认为理财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关键因素。
因此他认为要想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发展生产,因此,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由此,在王安石上述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在关注生产的基础上,王安石还十分强调军事制度的建设,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素质。
王安石的这种军事家主张与思想在他的众多咏史诗中得到体现。
比如,王安石在《乌江亭》一诗中这样描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以其非凡的政治见识,没有停留在项羽应不应该过江东的问题上,而是着眼于军事力量的变化以及人心的向背上,阐述为什么曾经叱咤风云的楚霸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兵败自杀的下场的原因。
在王安石看来,项羽这位气盖山河的英雄人物,其勇气和进取搏击之志在那个时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由于其“失道”,结果就导致在大好的革命形势下却未能取得胜利。
王安石的这种自出新意的议论就是在这样深刻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政治家的眼光,决定了王安石的咏史诗必然能够超越一般读书人、士子的见解,他敢于突破固有的、已达成共识的观念,将别人未看到的或者是看到却没有勇气表达出来的史诗,从新的视角实施评判,这种新的政治观、历史观在新政实施的前期表现的淋漓尽致,王安石在实施新政之前,不仅内心渴望展示自己的一腔抱负,而且此时还得到神宗皇帝的重用,因此,此时的咏史诗多表达的是对于自身政治理想的阐述以及对新政实施所将带来结果的殷切期望。
王安石对待历史,始终持有“疑史”的态度,对待古籍常常保有批判的眼光,并在批判的基础上表达自身新的认知观念,其咏史诗往往给予事物崭新的诊释,每有出人意表的思想发明。
二、变法期间王安石的咏史诗及其表达出的政治理想据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王安石的咏史诗有五十三首作于熙宁新政期间。
这五十三首咏史诗可以说是王安石在政治风浪中不屈不挠的坚持新政的、反驳政敌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王安石在逆境中表达新政实施艰难的幽曲、表明自身坚持新政变法的自白。
因此,变法期间王安石的咏史诗主要是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其政治思想也在阐述这两方面内涵的基础上的到了深刻的表述。
(一)阐述自身在新政变法所持有的心意面对变法上,保守派的攻击与打压,王安石一直关注自身在政治上的进退。
在咏史诗中,王安石常常以古喻今,通过阐述古人的行事准则来比拟自身在政治上所保有的进退仕隐的原则。
比如王安石在《李注》卷四十六《贾生》中这样叙述:一时谋议尽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李注》曰:“本传赞:‘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又曰:‘谊亦天年早终,虽不公卿,未为不遇也。
自古爵位高,其言不见于用者,岂直一贾生哉。
’”上述诗中表达的本意是:君王用士,不仅需要爵禄养之,更为重要的是对其言论应予以采纳、对其行为应予以支持。
在这一诗文中,王安石一反唐人以贾谊为士之不遇的典型,认为贾谊虽然不是公卿,但是他的谋略能够为君王所采纳,由此,王安石得出汉文帝待贾谊甚厚。
从上述文中,王安石通过以古喻今,以此隐喻自己与宋神宗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政治上出处进退的原则,不仅表现了他以道自重,轻爵禄、蔑功名的高洁襟怀,同时还表达了自身对于新法能够得以继续施行的再三致意。
又如王安石在《李注》卷四十四《神物》中表述的:神物登天扰可骑,如何孔甲但能羁。
当时若更无刘累,龙意茫然岂得知。
诗中所咏之事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本意是指帝舜由豢龙氏,能因龙之嗜好来进行豢养,故而龙大多愿意归顺;夏时孔甲则不能食,然后刘累豢龙氏那里学的这一要术。
诗文的前两句是指神龙能够上天入地,但是孔甲由于不懂得豢养的要领,因此不能豢养,后两句则说若非刘累学的豢养之术,那么龙的神通也就没有人会知道了。
王安石通过这一事例,以龙自比,希望君主能够以正确的方法来使用其才智,得到赏识与正确养育的诗人就会为赏识之主用尽才智,一展所学,而不在乎是否有荣华富贵与功名利禄。
(二)阐述诗人变法的政治主张王安石借助咏史诗,以咏诗为政论,阐述自身的政治主张,从而对守旧派对新发的攻击与责难实施强有力的反驳。
比如在熙宁三年正月,守旧派的司马光致书王安石,以表述对于新政的反对,其书中云“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针对司马光所提出的反驳观点,王安石先后从《太古》《老子》等文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从哲学的层面对司马光所提出的反对意见进行法波,不断为新政的实施寻求哲学上的依据,比如,王安石在《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老子》一文中,指出“道有本有末,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古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
对自身实施新政以及新政的实施对于朝堂产生的作用阐述了上述的观点与意旨,不断表明自身变革、实施新政的决心。
又比如在《李注》卷十八《九鼎》中阐述道:禹行掘山走百谷,蛟龙窜藏魑魅伏。
心志幽妖尚觊隙,以金铸鼎空九牧。
冶云赤天涨为黑,鞴风余吹山拔木。
鼎成聚观变怪索,夜人行歌鬼昼哭。
功施元元后无极,三姓卫守相传属。
弱周无人有宜出,沈之九幽折地轴。
始皇区区求不得,坐令神奸窥邑屋。
这段诗词的意思是指传说中大禹炼铸九鼎来镇压世间的一切魑魅魍魉,以保佑后世的福泽。
其后秦始皇求九鼎而不得,因而未能保有江山社稷。
诗人借这一事例暗指熙宁新法期间,新旧两派各执一词,互指对方为小人,随着新旧两党意气之争的日趋激烈,最终成为打击政党的手段。
借此,王安石向神宗进言,要他明辨君子与小人,驱逐反对事实新政的守旧派,并且为了给变法确立理论根据并反击守旧派,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尚变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进化观点驳斥了守旧派的“道不可变”的形而上学论调。
进而为新法的实施扫清障碍,以保证新政在各个方面的顺利实施。
三、变法后王安石政治思想的表述(一)内心苦闷的难以疏解王安石的咏史人物作品中,这样的一批人备受关注:商鞅、孟子、贾谊等。
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是各自所处时代的变革者,对于历史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改革者均受到反对者的排挤、阻挠,最终导致革新思想成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