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框架结构鉴定报告

框架结构鉴定报告

博亚J1栋(12#)计算报告
1. 结构设计信息
1.1. 自然条件
1.1.1. 基本风压
基本风压值w0,按50年一遇的风压值取0.9kN/m2,建筑物地粗糙度类别为B 类;风载体型系数规则的取1.3。

1.1.
2. 地震设防
8度,0.20g,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Tg=0.35秒,amax=0.16。

1.2. 材料选用
结合设计及检测结果确定。

剪力墙(柱):9、14、15、16层取C30;其余16层以下各层均取C35。

梁板:11层、16层、17层取C25,其余17层以下各层均取C30。

1.3. 荷载取值
1.3.1. 主要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类别标准值
不上人屋面0.5kN/m2
卫生间、上人屋面 2.0kN/m2
走廊、门厅、楼梯、 3.5kN/m2
阳台 2.5kN/m2
卧室、餐厅、客厅、厨房 2.0kN/m2
通风机房、电梯机房7.0kN/m2
消防疏散楼梯 3.5 kN/m2
墙体材料
外墙(灰砂砖) 容重≤8kN/m2
内隔墙(加气砼)容重≤8 kN/m2
1.3.
2. 主要线荷载
1). 外墙(200mm):
(0.2x8+0.02x2x20)x(2.9-0.5)=5.76kN/m 取5.8kN/m
2). 外墙开门、窗(200mm):
(0.2x8+0.02x2x20)x(2.9-0.5)x0.7=2.68kN/m 取2.7kN/m
3). 内隔墙(100mm):
(0.1x8+0.02x2x20)x(2.9-0.5)=3.84kN/m 取3.8kN/m
4). 内隔墙开门、拉门(100mm):
(0.1x8+0.02x2x20)x(2.9-0.5)x0.7=4.03kN/m 取4.0kN/m
1.4. 抗震等级
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不改变。

1.5. 相关计算参数
1、砼容重:27 KN/m3。

2、地下室层数:1层
3、周期折减系数:0.8
4、柱、墙、基础设计时,活荷载:折减。

5、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0.85
6、梁跨中弯矩放大系数:1.0 (高层建筑)
7、地下室及塔楼按活载不利布置计算
8、梁扭矩折减系数:0.4
9、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7
10中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
10、梁主筋强度300 KN/mm2 (II级) 360 KN/mm2 (III级)
11、柱墙主筋强度:300 KN/mm2
12、梁箍筋强度:210 KN/mm2 (配II级钢时可换算)
13、梁箍筋间距:根据检测结果及设计图纸确定
14、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根据检测结果及设计图纸确定
15、结构重要性系数:1.0
2. 结构计算结果
2.1. 周期
振型号周期转角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1.8787 97.98 0.95 ( 0.02+0.94 ) 0.05
2 1.4285 9.36 0.99 ( 0.96+0.0
3 ) 0.01
3 1.1612 126.29 0.06 ( 0.02+0.0
4 ) 0.94
结构前3阶周期分别为Y向平动、X向平动、扭转,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为0.62,满足规范不大于0.9的要求。

2.2. 楼层抗剪承载力
X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97 层号: 1 塔号: 1
Y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92 层号: 1 塔号: 1
楼层抗剪承载力满足要求。

2.3.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
X向刚重比 EJd/GH**2= 13.21
Y向刚重比 EJd/GH**2= 7.65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2.7,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2.4.相邻层侧移刚度比
X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27层第 1塔)
Y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27层第 1塔)
结构没有薄弱层,层刚度满足规范要求。

2.5.位移角
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
X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1/1805.(第 12层第 1塔)
Y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1/1067.(第 19层第 1塔)
X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1/3169.(第 11层第 1塔)
Y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1/1604.(第 16层第 1塔)
结论:已施工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1/1000的要求。

2.6. 混凝土构件配筋要求
以下不满足计算要求的构件会以红色表示
第1-2层
第1层和2层中XL1不满足要求,配筋结果见下图:
XL1
XL1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763mm2和308mm2,虽满足梁上下部需400mm2的要求,但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第3层中XL1和KL33,不满足要求,配筋结果见下图:
KL33
XL1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33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1140mm2和760mm2,不满足梁上下部需2100mm2的要求,
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第4层至8层中XL1、KL41和KL10不满足要求,配筋结果见下图:
KL10 KL41
KL10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2945mm2和2503mm2,虽满足梁上下部需1700mm2的要求,
但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41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2661mm2和2454mm2,虽满足梁上下部需2400mm2的要求,
但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第9层中KL10,KL41,KL44和KL46不满足要求,配筋结果见下图:
KL10 KL41 KL44 KL46
KL10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2945mm2和2503mm2,虽满足梁上下部需2300mm2的要求,
但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41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2661mm2和2454mm2,不满足梁上下部分别需2700mm2和
26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44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760mm2和509mm2,不满足梁上下部分别需1400mm2和
15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46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942mm2和982mm2,不满足梁上下部分别需1200mm2和
15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第10层至14层
第10层至14层中KL10,KL41,KL44和KL46,XL10不满足要求,配筋结果见下图:
KL10 KL41 KL44
KL46 XL10
KL10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2945mm2和2503mm2,虽满足梁上下部需2300mm2的要求,但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41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2661mm2和2454mm2,不满足梁下部需26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44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实配760mm2和509mm2,不满足梁上下部分别需1500mm2和16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46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942mm2和982mm2,不满足梁上下部分别需1500mm2和16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XL10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1140mm2和760mm2,不满足梁上下部分别需1700mm2和16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第14层至24层
第14层至24层中KL10,KL13,KL33,KL8和KL11,KL12不满足要求,配筋结果见下图:
KL10 KL13 KL33
KL8 XL11 XL12
KL10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1963mm2和1018mm2,不满足梁上下部分别需2100mm2和20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13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2290mm2和2233mm2,虽满足梁上下部需2000mm2的要求,但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33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1586mm2和1610mm2,不满足梁下部需24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8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实配1140mm2和1296mm2,不满足梁上下部分别需1600mm2和15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XL11梁上部和下部实配763mm2,不满足梁上下部需16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XL12梁上部和下部实配763mm2,不满足梁上下部需1500mm2的要求,且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第25层和26层中KL12,XL12和KL35不满足要求,配筋结果见下图:
KL12 XL12 KL35
KL12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942mm2和829mm2,不满足梁上下部需1100mm2的要求,且
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XL12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763mm2和406mm2,不满足梁上下部需1200mm2的要求,且
梁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KL35梁上部和下部分别实配628mm2和308mm2,不满足梁下部需1300mm2的要求,且梁
的计算截面不满足,应加大截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