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空前打击 陷入绝境
初步发展 获得新生 夹缝产生
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895-1911) (1)原因
①甲午战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性质: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近代企业
⑵.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
开平煤矿(李鸿章)
汉阳铁厂(张之洞)
民用工业多由政府和民间 合资,多数属于官督商办 或官商合办,部分产品投 放市场,以盈利为目的, 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 代企业(资金、管理)。
近代民用工业的特点:
(1)图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什么经济形式?图二所示 现象的大量 出现对这种经济形式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二,说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棉 织品及棉花进出口 的变化情况。
情况:棉纱进口大幅度增加;棉布进口增幅不大, 趋于平衡;棉花出口大幅度增加。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 1872-1890年期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 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如1887年牛庄,每包 三百斤的 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同量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0世纪初,中国商店贴出的标语。 爱国火花 1919年北京大学生焚烧日货 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这一组火花反映了早期民族火柴业的爱国 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3.较快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年—1936年) (1) 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①棉纺织业、面粉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 大发展; ②某些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③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
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始终占主导地位
2、洋务运动的兴起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形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 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影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 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产 生 工场制度、机器生产 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革命 性影响,建国后随着三大改 造而消失
生产组 手工工场、手工劳动 区 别 织形式 随着西方入侵夭折 结果 影响
性质
兴办 联 系 特征 地位
采用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或企业
来源于地主、商人或官僚的投资 都分布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都体现了弱小、缓慢的特点 都受到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而举步维艰
外 国 资 本 主 义 的 经 济 侵 略
洋货涌 入中国 市场
物美 价廉
洋纱取 代土纱 洋布取 代土布
①“纺”与” 织”的分离
②家庭手工业 (织)与农业 (耕)的分离
③农产品(丝、 茶)日趋商品化, 并服从于国际市 场的需要
自然经济成分减少 商品经济成分增加
自 然 经 济 逐 渐 瓦 解 ( 局 部 地 区 )
2、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 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C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 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 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 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 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 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二、洋务运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外患); b.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内忧); 1.背景: c.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学习西方, 形成洋务派;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 d.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魏源)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 2.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 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 3.主张、目的: 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曾国藩
学以致用
1、1864年,包世臣记载:“今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 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 太(仓)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上述史料 反映的情况是( )

A 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B 松太地区的棉纺织业水平迅速下降 C 棉纺织品在当时的需求量下降 D 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①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1)原因
(2)表现
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大大增加;纺织业和面粉业最突出 ②体系上: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薄弱, 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特点 ①分布上:主要在沿海地区
③先进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
10、教训与启示: ①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②中国要发展,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必要的,但更重 要的是自力更生,走自主发展道路;发展生产力必须 变革陈旧的封建制度。
10.评价(影响):
积极:洋务运动的兴起,顺应了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开 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 ①经济上: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加速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②军事上: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利于国防力量的增强 ③外交上: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④思想上: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冲击了“礼仪至上”的传 统伦理思想的权威地位,是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总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消极: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注定失败
1.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客观 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 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生产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 3.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外,还投放市场 4.采用雇佣劳动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⑶、70年代中 期起,筹划海 防,建立海军 中国出现了 近代海军
2.解体的速度: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 导地位。 3.解体的程度: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 商口岸比内地迅速。 4.解体的结果: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 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 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指导思想(宗旨): “中体西用”
5.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6.人物: 中央: 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7.主要实践活动(内容):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筹划海防 d.创办新式教育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表现
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资本总额增加; ②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资产阶级改 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阶级基础和内在动力。
清政府的变化: 1、1901年 “新政”
– A、派留学生、 – B、编练新军 – C、奖励实业
2、1905年载泽等西欧考查 3、1906年清“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1911年,撤军机处
③力量上: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④地位上;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⑤时间上:短暂,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 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⑥仍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4)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 ②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 定阶级基础,中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过渡。
(2) 表现:
(3)影响: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一定物质基础
4. 残酷打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37年— 1945年) 原因 ①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掠夺;
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③官僚资本压榨民族工业;
5.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1946-1949年)
原因 ①美国的经济侵略
“自强”
“求富”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⑴、前期:以 “自强”为旗 号,创办近代 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天津
天津机器 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
安庆
福州 福州船政局
近代军事工业的特点:
1.资金由政府提供 2.官办,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 3.产品供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投放市场 4.采用雇佣劳动制 5.使用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6.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
②官僚资本的挤压
③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6.新生(1949-1956年)
原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赎买、公私合营)
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37 1938
= = = =
=
19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