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学第一节概述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精神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非常复杂。
当大脑功能出现异常时,临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称为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分为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及行为障碍,记忆障碍,注意障碍,意识障碍,智能障碍,自我意识障碍。
第二节常见的精神症状一、感知障碍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部分。
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光、声、色、气味、冷、热、软硬等,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人脑中经过综合,并借助于过于的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完整的印象。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平衡觉、运动觉等都是不同类型的感觉,分别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就是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常常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
因此,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和知觉障碍两个部分。
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知觉障碍常见于精神疾病。
(一)感觉障碍常见的感觉障碍有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内感不是和感觉性质改变四种。
1.感觉过敏又称感觉增强,由感觉阈值降低或强烈的情绪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为患者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反应特别强烈、难以忍受,比如不能忍受电话铃、关门声、冷水、阳光等。
多见于下丘脑或周围神经病变,精神科见于神经衰弱、疑病症、焦虑症等。
2.感觉迟钝又称感觉抑制,由感觉阈值升高或强烈的情绪抑制所致。
临床表现为患者对一般强度的刺激不能感知或感觉轻微,比如针刺没有疼痛感。
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谵妄或其他类型的意识障碍,精神科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3.内感不适由感觉异常所致。
临床表现为患者叙述体内有异常的不适感,比如喉部阻塞感、腹部气流上涌、内脏扭转或牵拉疼痛等。
多见于疑病症、分离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4.感觉性质改变由药物或中毒所致。
临床表现为感觉性质改变,比如“红视症”、“绿视症”等。
(二)知觉障碍常见的知觉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三种。
1.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感知。
比如将草绳看成蛇,将墙上的裂纹看成一幅画。
错觉可以发生在以下四种情况:(1)感觉条件差使感觉刺激的水平降低时,如光线暗淡时将挂着衣服的衣架错认为是一个人。
(2)疲劳、注意不集中感知的清晰度下降时,如专心读书时听见响声,以为有人叫自己。
(3)意识障碍使意识水平下降时,如谵妄时将输液皮条当成蛇。
(4)情绪因素处于某种强烈的心境状态时,如恐惧、紧张、期待时将陌生人看成熟悉人,错觉可以在正常人中出现,如光线暗淡、情绪紧张或处于期待状态时出现错觉,但条件改善或解释后,很快意识到错误,并能及时纠正。
病理性错觉常常因意识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产生,患者常常坚信不疑,并伴有相应的情绪激动和行为反应,不容易及时纠正。
病理性错觉多见于谵妄和躯体疾病,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如果患者通过想象,将感知简单的形象,增添许多细节变生成生动复杂的知觉形象,称为幻想性错觉,多见于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2.幻觉幻觉时一种缺乏外界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如没有人说话时听见讲话的声音。
引起幻觉的原因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功能损害、情绪影响、暗示、周围感觉器官病变、感觉剥夺。
幻觉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症状。
幻觉可以在意识完全清洗时发生,也可以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时发生。
意识清洗时出现的幻觉属于精神病性症状,是精神病荒者的症状之一。
健康人也可以出现幻觉,主要发生在入睡前和醒来后,通常是短暂的、单纯的。
如听到铃声或一个人的名字。
幻觉具有两个特性:逼真的知觉体验和幻觉似乎来自外部世界。
幻觉的种类繁多,俺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1)听幻觉: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幻觉。
患者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如言语声音、噪音、音乐等。
如幻觉内容为言语交谈,称为言语性幻听。
言语性听幻觉可以是几个单词、一段话、几个句子。
如果言语内容时评论患者的言行,称为评论性听幻觉。
如果言语内容为命令患者做某事,称为命令性听幻觉。
言语性听幻觉,尤其是评论性听幻觉、命令性听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幻听内容有时清晰,有时非常模糊。
临床上患者的行为和情绪受听幻觉的影响,甚至产生不良或危险后果。
(2)视幻觉:视幻觉比听幻觉少见,常与其他幻觉一起出现。
视幻觉可以是简单的闪光,也可以是复杂的图像,如人体画像。
视幻觉中图像较正常大的为物体显大性幻觉,又称巨型幻视;较正常小的为物体显小性幻觉,又称小人国幻视。
视幻觉多见于器质性障碍,如谵妄、中毒、癫痫等,也可见于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
(3)味幻觉和嗅幻觉:比较少见。
通常是患者可以辨认的特殊气味和味道,如花香、臭味等。
多数嗅幻觉或味幻觉是患者以前接触过的,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和味道。
味幻觉和嗅幻觉同时出现,常见于颞叶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4)触幻觉:又称皮肤黏膜幻觉,此幻觉也较少见。
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表面或生殖器官有接触、针刺、虫爬、通电等异常感觉。
多见于周围神经炎、中毒、精神分裂症等。
患者有性器官的接触,称为性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分离性障碍等。
(5)本体幻觉:又称体感幻觉,临床较少见。
患者有内脏被捏、拉、膨胀、虫爬、刀割、舌头在动等体验。
常见于疑病妄想、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患者感到唇舌在运动,称为言语运动性幻觉。
患者感到躯体、躯干在运动,称为精神运动性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患者感到失去平衡,处在斜面或旋转的地面上而紧紧抓住扶手不放,称为前庭性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干器质性疾病。
幻觉按结构、性质不同,分为完全幻觉和不完全幻觉。
(1)完全幻觉:又称真性幻觉。
患者的幻觉体验来源于客观世界,具有与知觉体验相同的鲜明性、生动性和不随意性。
比如患者听见有人议论自己,情绪激动,心情不愉快。
以上听幻觉、视幻觉、味幻觉、嗅幻觉属于此类。
临床上幻觉多属于完全幻觉。
(2)不完全幻觉:又称类幻觉。
此类幻觉除了有感知成分外,还有表象和思维内容。
常见的不完全性幻觉由四种:①伪幻觉:又称假性幻觉、表象幻觉,其特点是幻觉出现在患者的主观空间,患者可以不通过感官而获得幻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思维化声和读心症:患者感到心里想什么就听到什么。
听到别人的声音为读心症;听到自己的声音为思维化声。
这两种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思维显影:患者在思考的同时,能够看见所想的内容,性质同思维化声。
④精神性幻觉:患者感到自己的大脑不通过感官就能看到文字,听到声音。
幻觉的内容不属于自己,也不随主观意志转移。
见于精神分裂症。
幻觉按产生条件分为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域外幻觉、心因性幻觉和催眠相幻觉五种(1)功能性幻觉:是患者的幻觉与显示刺激伴随出现的幻觉。
比如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听见别人在议论自己。
客观刺激和幻觉同时为患者感受,这种现象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2)反射性幻觉:患者的某一感觉器官感受到现实的刺激时,他(她)的另一种感觉器官产生幻觉。
比如看见有人在前面几米远的地方,就听见别人在议论自己。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域外幻觉:使患者具有超出感觉限度之外的幻觉。
比如朝前看时能够看见站在后面的人。
这种现象见于精神分裂症、催眠状态和旗帜性精神障碍。
(4)心因性幻觉:是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在强烈的心理因素影响下产生幻觉。
比如想起一股的亲人是就听见已经死去的亲人的说话声等。
常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等。
(5)催眠相幻觉:指发生在催眠相时的幻觉。
幻觉发生在将睡未睡时称为睡前幻觉;幻觉发生在将醒未醒时称为醒前幻觉。
催眠性幻觉一般没有病理意义。
幻觉是一种精神性症状,可以发生在各种重型精神障碍中,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和器质性疾病。
幻觉没有特征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视幻觉主要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但在重性精神分裂和情感障碍中也可以见到。
听幻觉、味幻觉、嗅幻觉、本味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感知综合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时患者对客观事物能够正确认识,但是对部分属性如大小比例、形状结构、空间距离、物体的动静等产生错误的知觉体验。
常见以下几类:1.时间知觉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体验的判断出现障碍。
比如患者感到时间“飞快”,或者时间“凝固”。
多见于颞叶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2.空间知觉综合障碍:患者对事物空间距离或实物大小的判断出现障碍。
比如患者看见物体的形象比实体大或者小,或者将近物看得很远。
多见于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3.运动知觉综合障碍:患者觉得运动的物体静止不动,或者静止的物体在运动。
比如患者感到面前的房屋在倒退,坐着的凳子在移动。
多见于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4.体型知觉综合障碍:又称体象感知综合障碍。
比如患者感到自己的脸变长、变大等。
常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二、思维障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并借助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通过观念与观念,或概念与概念的联系,即通过联想和逻辑的过程实现。
从发展心理学看,人类的思维是从直觉的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发的逻辑思维。
这个发展过程通过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日益完善,通过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来完成。
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是正常人类思维活动的特征:①目的性:指思维是围绕着一定目的,有意思的进行;②连贯性:指思维过程中的概念之间前后衔接,互相联系;③逻辑性:指思维过程是有一定的道理,合乎逻辑的。
思维障碍是精神疾病的重要的精神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过程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和思维属性障碍四个部分。
(一)思维形式障碍指思维的联想障碍。
常见的思维形式障碍有:1.思维散漫:指联想范围松散,缺乏固定的指向和目的,思维缺乏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患者认真讲了一段话,每句话、每段叙述的语法结构和逻辑性完整,但整篇谈话内容散漫,使听者不得要领,不知道患者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严重者表现为联想完全没有逻辑性,句与句之间互不相关,甚至是词语的堆积,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称为思维破裂。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也见于严重的躁狂发作、智能障碍等。
2.思维贫乏:指思维数量的减少,概念缺乏。
3.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指用无关的、不被大家所理解的具体概念来代表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4.词语新作:指患者自创新词、新字、图形、符号等,代替已被大家公认的概念。
5.持续语言:指回答问题时患者持续重复第一次回答,尽管提问者已经开始提下面的问题。
(二)思维过程障碍又称思流障碍,指思维的联想过快、过慢,或中断。
常见的有:1.思维奔逸:指思维的速度过度加快和思维量增加。
一个概念接着另一个概念。
患者讲话时,语量增多,语速变快,甚至滔滔不绝,不易打断。
思维奔逸时常常伴有随境转移、音联意联。
思维奔逸时躁狂症的典型症状,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迟缓:指思维的联想过程过度缓慢,与思维奔逸正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