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屯溪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普通用卷

(高一)屯溪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普通用卷

(高一)屯溪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

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于是预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必然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

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

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

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

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

无疑,“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

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

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

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

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工业与服务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

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

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

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

综上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1下列关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该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B. 该定理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

C. 该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

D. 该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对“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 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

C. 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

D. 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配第的预言表明,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劳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

B. 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

C. 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

D. 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二: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逐一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

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借此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从免疫系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用光镊移动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

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材料三: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

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

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

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

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

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

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年10月《科技日报》材料四: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

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

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

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 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

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

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

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二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 材料一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 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 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5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 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 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D. 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不浮躁,不功利,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6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中避雨丰子恺①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

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ー小庙,庙门ロ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

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

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②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

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所谓“山色空濛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③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

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ロ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

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来胡琴。

“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给我。

④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子很欢喜。

“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听。

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