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现代汉语词汇学_中关于造词法的几个疑问_兼与葛本仪先生商榷

_现代汉语词汇学_中关于造词法的几个疑问_兼与葛本仪先生商榷

收稿日期:2010-06-02作者简介:马宁(1979-),男,回族,宁夏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职业教育管理。

作为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葛本仪先生的《现代汉语词汇学》[1](以下简称《词汇学》)充分展现了作为词汇学大家的学术风范:严谨不失典雅,通俗不乏深刻。

全书整体研究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理据结合,加上作者通俗的语言、平朴的文风,使得整本书成为了初学者与研究者均推崇的词汇学读本和学术著作。

但就造词法,这个汉语词汇学中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本人尚存一些疑问,希望与作者和读者一同商榷。

一、音译词是否摹声法造词?作者认为音译词是一种摹声法造词。

因为外来词的外来原因和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种类较多。

作者在本书之前的章节中也列举了:如音译词、形兼音译词、音兼意译词、形加意译词、音意兼译词、意译词。

如果像“咖啡、沙发”等这样的词是通过摹声法造的音译词,那么“啤酒、卡片”等音加意译词,“绷带、可口可乐”等音意兼译词,都涉及语音造词,但又不单纯与语音有关,又能否用单纯的摹声法来解释?其他不涉及语音的外来词似乎更是不能用摹声的造词法来解释,那它们又属于什么样的造词呢?二、对“音义任意结合造词法”的疑问(一)音义任意结合造词法在葛先生造词法体系中的排序问题《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把“音义任意结合法”造词法排在首要位置,是不是意味着这种方法是现代汉语最重要的造词方法或者它是现代汉语最早使用的方法?按照作者的定义:音义任意结合的造词方法就是用某种声音形式任意为某种事物命名的方法。

文中指出,最早产生的汉语的一些词是音义任意结合实现的,这样的词在音义组合前是无必然联系的,比如:“山、水、人、手、树、参差、婆娑”等等。

从作者列举的音义任意结合法造出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词都是从古汉语中继承下来,尤其是单音词,无一例外。

所以说音义任意结合法造词就必然要涉及古汉语中某些历史悠久的基本词汇。

音义结合造词、语音与词汇的关系等其实也是古汉语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的来说,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

因此,一个概念,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说法,在同一民族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但是,这不等于说音义之间毫无关系,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在词义引申和新词滋生的过程中,一些意义有关《现代汉语词汇学》中关于造词法的几个疑问马宁(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银川750002)摘要:针对葛本仪先生《现代汉语词汇学》一书的“现代汉语造词法”内容提出与“摹声法”、“音义任意结合法”、“音变法”以及“引申法”等相关的疑问,并阐释了质疑的理由。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学;葛本仪;造词法;摹声法;音变法;引申法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084(2010)03-0080-04———兼与葛本仪先生商榷[语言/文学/艺术研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10卷第3期2010年9月Vol.10No.3Sept.2010的词往往会在语音上也有联系”[2]关于词汇音义关系的研究,古人早已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声训、右文说、同源词等等方面的论述,其实都是从音义出发研究字、词的。

作为古汉语词汇的发展,现代汉语词汇里那些看似音义任意结合的词,在古汉语中甚至上溯到汉语产生的最原始阶段,要么它们是音义任意结合而成,要么是全部或者部分地借鉴了其他古汉语词汇的语音形式,所以才导致战国时期假借字的兴盛和后来形声字的大量兴盛。

从汉语词汇历时的角度来判断,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的这些古词语自然就不能算作音义任意结合造词了。

苏州大学曹炜先生认为:“现代汉语词汇应该是从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代代沿用、传承至今的汉语基本词汇基础上形成的”[3]而且他还通过在对现代汉语3000常用词首见年代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现代汉语3000基本词有70%在清代以前就出现了。

所以他认为现代汉语词汇形成是一个先秦两汉打下基础,发展到现代逐步完善的过程。

也就是说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承、发展、完善的结果。

那么撇开这些继承而来的汉语词汇,现代汉语究竟还有没有“音义任意结合”造词法所造之词还是个疑问。

另外,说某词造词是音义结合法,这一说法本身似乎也是不科学的。

因为我们的着眼点是现代汉语词汇,而这个词如果是古今汉语里都存在,而且它的核心词汇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便它是音义任意结合创制出,那么这其中音义任意结合法的造词方法就明显有混淆古今汉语研究界限的嫌疑。

所以音义任意结合法是汉语产生初期,语言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汉语最初的基本词汇应该都是这种方法所造而成,但这种方法应该随着汉语的发展日益成熟早已退出了汉语词汇系统造词的历史舞台,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造词方法。

(二)化学元素名称是否属于音义任意结合法造词?化学元素的名称跟它所对应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符号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化学元素表示直接用符号表示,不存在混乱和错误的问题。

但汉语文字有其特殊的性质,如果用汉语表示元素名称就存在如何把元素符号转化为汉字的问题,也就有了元素符号还必须对应一个汉语词汇来表示这个元素的意思。

“钠”元素的化学符号写成Na,这个符号是截取拉丁文“钠”元素的前两个字母来代指这种元素[Na因电解苏打(Soda,化学成分是碳酸钠)制得而得名,拉丁语Natrium意思也是苏打]。

拉丁语Natrium这个词的首音节读音和拼写跟现代汉语拼音里声母n和韵母a正好写法相同,并且拼合成一个na[na]的读音。

因此,“钠”元素的名称似乎并不是音义任意结合的。

以此类推:锂(Li)(因从叶石中发现而得名,希腊语Lithos意思是石头),氦(He)[He是从日光光谱中发现的元素,所以用希腊语Helios (太阳)命名]等其他一部分化学元素也有与Na 类似的特点,命名时也可能找到与“锂、氦”这样的读音相似的词来表示。

当然,化学元素符号的命名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有用元素的拉丁文首音节字母缩写而成,有用希腊文首音节字母缩写而成,也有用科学家的名字首音节字母缩写来命名,甚至还有用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名字的首音节缩写来表示,等等。

如果说这些首音节缩写字母代表了这种元素符号,那它具有的首音节读音在转换成汉字词语的时候就不能看成是音与义的任意结合了,至少它也是在这些首音节基础上的一种音译或者半音译。

三、对“音变法造词”的疑问作者提到了音变法可以造词。

即通过语音变化的方法产生新词。

尤其强调了汉语儿化韵是一种音变造词。

仔细分辨,儿化韵的使用的确是可以造词的。

如:面———面儿。

儿化前后它们分别指两个不同的事物,而且这两个词读音和词形都不相同,所以是“面”是通过儿化韵产生新词“面儿”的。

作者列举了如:“盖”(gài-gàir)扣(kòu-kòur)等词来证明儿化韵音变造词。

诚然,“盖、扣”等儿化后的词义和词性确实发生了改变,但作者似乎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盖”作为动词是“覆盖、遮盖、掩盖”的意思,作为名词是指物体表面或者顶层的覆盖物。

按照作者造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宁:《现代汉语词汇学》中关于造词法的几个疑问第10卷第3期81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造词的实质来推断,先有动词“盖”,而后经过儿化才产生出名词的“盖”。

但事实情况正好相反。

“盖”这个词在古汉语词汇中早已有之,从《说文》“盖”的写法看出它的字形最初表示的词汇意义是名词的意思:指用茅草等编织的覆盖物。

后引申为动词覆“盖”的意思。

“盖”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名词和动词的两种用法,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基本变化不大。

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不管是名词的“盖”,还是动词的“盖”一律都可以写成“盖”这个字形,“盖”与“盖儿”的区别更多地体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语体色彩,或者表示轻蔑、鄙视、怜爱等的感情色彩的差别中。

所以,《现代汉语词汇学》中给“盖、扣”等词加上儿化使其音变产生新词的说法也就意味着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到有”,显然与作者自己造词理论的实质有所偏离。

其实象“盖、扣、铲、个、本”等一些词从一个词义和词性转化成另外一种词义和词性,除了作者说的“儿化韵”的方法外,给他们后面加上词缀“子”,同样也变成了名词。

假设书中所举的“盖、扣、铲、个、本”等词的儿化音变法造词是合理的,那么“盖”由动词到名词“盖子”的造词过程并不属于因语音变化产生的新词,它属于作者自己提到的运用语言中习用的虚化成分对原有词的意义做某些改变以说明事物的说明法造词中的一种。

进而,如果“子”是一个造词的词缀,那么“儿”为什么不能算作一个造词的词缀呢?四、对“引申法造词”的疑问最后看看《词汇学》中引申法造词。

引申法是运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意义的引申手段创制新词的方法。

“打开”“关上”动作联想引申而把“操作打开和关上的物件”称作“开关”。

作者自己也列举了引申造词法创造的新词,如“领袖、收发、口舌、骨肉、山水”等等。

细细分析这些例子,会发现它们有一些不同的性质。

按照作者的分析方法,“裁缝”是动作,联想引申把做裁缝的人称为“裁缝”,“领袖”原本是衣服上的领和袖,后来联想引申为指正在进行或曾经进行某项较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某些较有影响力的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首先,我们从直观的角度可以看出,作者引申法造的所有这一组25个例词,每个词都具有一种词形形式。

即我们可以认为这组新造的词的词形形式与它引申前的形式(不管其是不是词)是相同的。

如果引申前已经是一个词,那么引申前后它们究竟是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同音词还是它们各自属于一个词之下的几个互相有联系的不同意义的一词多义现象?就同音词与一词多义的区别在作者本书中也分得很清楚。

“同音词都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词,它们的词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却不管它有多少个义项,它都是一个词,因为这个词所表示的各个意义之间都是有联系的”[4]189我们可以试着分析这些例字中的某些词。

比如:“组织”它分别表示安排、整顿使成系统这一具体的动作“组织1”和表示编制成的集体“组织2”的意思(其他词义暂不考虑)。

这两个词义的概念表达都是借助“组织”这一具体的词形形式,它们产生的基础都是跟具体的组织的动作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组织1和组织2只能算作一词多义而不能看做同音词。

换个角度,从组织1、组织2的语法意义方面看,它们明显具有不同的语法性质和特征。

《词汇学》中也提到“一词多义不一定是一词多类,汉语中一词多类肯定是一词多义的。

”[4]186所以说“组织2”是“组织1”引申后的新造词是不合适的。

但我们必须承认,“组织1”与“组织2”的引申关系,词义之间“组织2”仅仅是“组织”一词的义项增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