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


(三)特殊部位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 根据病变特点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如: 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 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 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 可以选择此穴。
(四)中西结合,强调脊椎
1.颈椎部是指颈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头部,颈部, 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合功能异常。如头晕,头痛,颈 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 2.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 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咳喘, 胸痛等病症。 3.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 疗肝,胆,脾,肠等器官的痛症。如肝区胀痛,胆囊炎, 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 4.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 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肾炎,膀 胱炎,痛经,带下,阳痿,腰椎增生,椎间盘带脱出,坐 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
总之,复习近十年来有关拔罐疗法在临床各科 应用及实验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拔罐疗法 作用机理研究的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多从免疫 调节这一角度进行探讨并涉及自由基代谢、组织 血红蛋白、机体代谢、神经传导、微循环、血液 流变学等领域。可以认为,拔罐疗法是由局部的 理化生物刺激达到多系统的整体调节,故从神经 免疫内分泌综合调节网络开展研究有望取得更进 一步的成果。
• 3、温热刺激
负压收缩,产生温热效应,表现为:局部的 浅层皮肤组织发生波动充血,血管扩张,促进局 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的营 养状态;
吸拔之后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 迅速带走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消除肿 胀和疼痛。吸拔之后局部白细胞数目的轻 微增多的和吞噬机能的增强可以吞噬细菌 和病毒,所以有消炎作用。
值得提出的是,虽然拔罐疗法在中国已有二 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 法。但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它长期以来, 主要是用以治疗痈肿疮毒等外科的外治法之中。 因此,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中国古 代大量针灸著作中却十分鲜见。
一、定义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 蒸气、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 部的穴位,发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 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 常用外治法。
三、治病机理
• 中医
中医学原理 1、疏通经络和调脏腑 2、平衡阴阳扶正祛邪 经络学说 1、经络的作用 2、运用经络预防和治疗疾病
• 现代医学
1、机械刺激
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 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
这种刺激,可以被皮肤、血管感受器 捕获,经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层, 反射性的调节兴奋和抑制,这种双向调节 的功能,使整个神经系统趋于平衡。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当轻而缓 的拔罐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当强而急的拔 罐则可使神经兴奋。负压吸拔力的大小, 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
(附)根治性拔罐疗法必选俞穴
• • • • •
• • • • • •
1. 全身疾病:大椎,身柱。 2.下半身疾病:命门。 3.呼吸系统:风门,肺俞,脾俞,中府,等。 4.循环系统: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神道。 5.消化系统: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中脘,上脘,三焦俞, 大肠俞,天枢,关元,胆俞,阿是穴。 6. 泌尿系统: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 7. 内分泌系统: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 8. 神经系统: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肾俞。 9. 脑血管: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 10.运动系统:肩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环跳,阿是穴。 11.五官及皮肤系统:风门,肺俞,肝俞,阿是穴。
拔罐疗法
概述
拔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民间广 为流传,操作简便、经济、病人无痛苦,而且疗效 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古称“角法” (以兽 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拔罐疗法的种类, 方法也不断创新,它也从民间转入医院,其罐具也 从兽角、竹筒发展为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灌,乃 至近年来研制成的抽气罐、挤压罐、电磁罐等。操 作方法亦从单纯的留罐法发展为走罐、闪罐法,以 及针灌、药灌、刺血罐、抽气罐水灌等拔罐方法。 适应范围从吸拔脓血发展为治疗风寒痛、虚劳、喘 息等、注意事项
• •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 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 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 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 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 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 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 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 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 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 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 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 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 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 感染。
四、拔罐原则
(一)就近拔罐 即在病痛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 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 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 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 而达到治疗疾病地目的。
(二)远端拔罐 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的 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 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 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如牙痛拔 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 三里等。

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 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 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 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 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 • 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 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闪 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 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 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 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 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 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 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 发凉,头晕,感冒等。 • 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 在上面拔罐。体内的瘀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时应注意: 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
• 2、溶血刺激
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 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
组织胺,5-羟色胺以及红细胞中血红蛋 白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 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 节; 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 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 强机体的免疫力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 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
五、拔罐方法

拔罐术前的准备 (一)拔罐治疗的常用体位 拔罐疗法应根据不同部位的疾病来选择不同的体位,原则上要求舒适体 位并能持久,便于施术。每次拔罐治疗时间约10—30分钟,时间虽不长,但 要求患者相对保持某种姿势,不能大范围活动,否则易发生漏气而掉罐。 1、俯卧位: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下肢,有行于吸拔腰背、脊椎两 侧及下肢后侧等部位。 2、侧卧位:患者取侧臣位,有得于吸拔胸胁、髋和下肢外侧等部位。 3、仰卧位:仰卧在床上,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内侧,有得于吸拔 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侧等部位。 4、坐位:拔背、腰、颈、膝、肩。 (二)清理吸拔部位 若吸拔部位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在拔罐前宜用干净温湿毛巾擦拭, 以减少漏气和烫伤。 (三)罐具的选择和准备 根据拔罐部位的大小,应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常规用法是,对于较宽 平、软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胸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处,宜选用大罐; 对于颈部、肩部、上臂、前臂和小腿处宜选用中罐;对于软组织薄弱、骨骼 凸起不平的部位,如关节、头面、前臂远端、手掌背,宜选用小罐。


起罐方式 起罐时,应动作轻柔,协调。一手握罐将其稍 倾斜,另一手拇指近罐口沿处挤压皮肤,使气体 流入罐内,自然松落。不可生硬拔,以免损伤皮 肤,产生疼痛。 起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蒸气,可用棉球擦干; 若有水泡,可用无菌针刺破,抹干后涂消毒水即 可;若局部绷紧不适可轻轻按揉,使其放松;皮 肤干或裂纹,涂植物油或刮痧油即可。治疗结束 后应休息5——10分钟,避风寒。
• 宋金元时期
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 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 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
• 明代
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 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 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
• 清代
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 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出现目前 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 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 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
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诊断和治疗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