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拔罐疗法 PPT课件

拔罐疗法 PPT课件


• 明代 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 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 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
• 清代 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 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出现目前 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 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 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
二、器材准备
罐 、酒精 、棉球、 火柴 、酒精灯 长镊子、 毛巾 罐的种类 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
三、治病机理
• 中医
中医学原理 1、疏通经络和调脏腑 2、平衡阴阳扶正祛邪 经络学说 1、经络的作用 2、运用经络预防和治疗疾病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如由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可在疼痛部位 进
拔罐疗法
一、罐的种类(Types of cups)
竹罐 陶罐 玻璃罐
抽气罐 多功能罐 替代罐
拔 罐
• 定义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 “吸筒疗法”,古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 用加热或抽吸的方法, 排除罐内的空气,使罐 内出现负压,促使其吸 着于皮肤,引起局部瘀 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 一种方法。
四、拔罐原则
(一)就近拔罐 即在病痛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 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 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 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 达到治疗疾病地目的。
(二)远端拔罐 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的 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 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 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如牙痛拔 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 三里等。
操作方法
闪罐:
用闪法火将罐拔上 后,立即取下,如 此反复多次地拔住 取下,取下拔上, 直至皮肤潮红充血 为度。
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法
刺络拔罐:
在施术部位消 毒后,用三棱 针点刺出血或 用皮肤地叩刺 出血,再拔上 火罐,留置 10~15min后。 起罐后擦净血 迹。
操作方法
针罐:
先将针刺入穴位, 待得气后将留置 穴位,然后用闪 火法,以针刺部 位为中心,将罐 拔住,约10~ 15min,至皮肤 潮红充血起罐。
操作方法
留罐:
用闪火法拔罐,用止 血钳夹住一个经95% 乙醇浸泡过的棉球, 点燃后伸入罐内绕1圈 迅速退出,并立即将 罐口扣在施术部位, 使罐吸附在皮肤上。 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 过多,亦勿在罐口停 留,以免罐口烧烫灼 伤皮肤。
操作方法
走罐:
选用口径较大、罐口 平滑的玻璃罐,先在 罐口和施术部位涂一 层凡士林等润滑油, 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 住,然后以手握住罐 子,向上、下或向左、 右施术部位往返推动, 至较大面积的皮肤出 现潮红为度。
作用
• 祛湿逐寒,通利关节:寒则气凝,淤则气滞。气 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拔罐疗法利用罐内负压 能吸出风寒湿邪,使气血疏通,淤滞消散。故拔 罐有祛风散寒、祛湿逐邪、温通血脉、疏经止痛 • 预防保健作用:健康保健和疾病防变。健康人常 做拔罐(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 卫气强则保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 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 涕等表症,及时拔罐(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 表邪及时,以免表邪入里而生大病。
• 晋唐时期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 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 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 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 ; 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 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
• 宋金元时期 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 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 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
六、注意事项
• •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 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 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 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 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 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 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 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 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 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 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 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 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 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 感染。
(三)特殊部位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 根据病变特点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如: 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 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 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 可以选择此穴。
五、拔罐方法
• 拔罐术前的准备 (一)拔罐治疗的常用体位 拔罐疗法应根据不同部位的疾病来选择不同的体位,原则上要求舒适体 位并能持久,便于施术。每次拔罐治疗时间约10—30分钟,时间虽不长,但 要求患者相对保持某种姿势,不能大范围活动,否则易发生漏气而掉罐。 1、俯卧位: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下肢,有行于吸拔腰背、脊椎两 侧及下肢后侧等部位。 2、侧卧位:患者取侧臣位,有得于吸拔胸胁、髋和下肢外侧等部位。 3、仰卧位:仰卧在床上,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内侧,有得于吸拔 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侧等部位。 4、坐位:拔背、腰、颈、膝、肩。 (二)清理吸拔部位 若吸拔部位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在拔罐前宜用干净温湿毛巾擦拭,以 减少漏气和烫伤。 (三)罐具的选择和准备 根据拔罐部位的大小,应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常规用法是,对于较宽平、 软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胸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处,宜选用大罐;对于 颈部、肩部、上臂、前臂和小腿处宜选用中罐;对于软组织薄弱、骨骼凸起 不平的部位,如关节、头面、前臂远端、手掌背,宜选用小罐。
拔罐的主治及禁忌
1.
主治
拔罐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最常见的有:感冒、头痛、 气管炎、痛经、月经不调、胃痛、失眠、头晕、高血 压、颈椎病、肩周炎、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 坐骨神经痛。
2.
禁忌症
患严重心脏病的患者 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 患有肿瘤的患者 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 孕妇和经期的妇女 患有皮肤病的患者
行刺络拔罐,拔除病邪,气血得以正常运行而病自愈;同时能够调整阴阳, 使机体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如拔关元穴可以温阳散寒,而刺络拔大椎穴可 清阳泄热。
疏通经络,宣通气血:在相应病所(如阿是穴)拔罐,可使阻塞 的穴位、经络得以通开,气血得以通达。中医常说:“不通则痛, 痛则不通。”拔罐可以疏通经络,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 痛症效果颇佳。 消肿止痛:由于“祛除病邪,吸拔出有害物质”,增强了血流量, 邪去而肿消、络通而痛止,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实践证明, 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痛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具有 兴奋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