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合作学习

2020年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特点:合作学习的特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存在问题:在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一般理解是:把原来是学生独立阅读的材料或教材内容,转变为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进行阅读、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同桌或前后桌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的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具体,学生很难将班级学习目标转变为小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学习,有的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单一、封闭,并不需要集体共同完成,学生完全可以采用个体活动方式进行学习。

而学生合作意识差,交流技能薄弱的问题也很突出。

有的优秀学生总是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一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学习中扮演听众角色,不会质疑他人的观点;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不会对本组成员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或对他人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价;还有的学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对话,在学习中显得孤独和不合群。

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助和合作流于形式。

实施策略: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区别于师生双边活动和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

运用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吸引力的主题;可以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的团队和小组;激励性的发展性评价。

合作学习应有以下要素:学生间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

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

(相同的权力和共同的责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

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

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

(交往是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

(异质分组的形式)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

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

主要是,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共同学习为形式,同一学习内容,以共同完成任务为目标。

《走进新课程》资料查找目录序言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通过课程来体现、实施。

P12 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

3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p2①知识传授——积极主动学习态度②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③内容繁难偏、书本化——生活、趣味、经验④主动学习、参与、探究、动手⑤评价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实践的发展⑥三级课程管理。

4 综合实践课程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5 加强德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渗透。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2)1 “知识经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提出。

2 基础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P7 李岚清、邓小平的话3 各国课改的共同趋势。

P8 政府参与;协调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目标 (11)1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p112 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转变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联系;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建立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二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调整 (17)1 课程的类型p172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自的主导价值。

P173 现行课程结构的不足p18发展单一性——多样化科目之间比重失衡——均衡化4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p18-195 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各自体现p19(结构上的三大基本特征)6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p22 一贯强调了连续性和顺序性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25)1 分科课程的优点p25三点2 分科课程的缺陷p25概要阐述3 分科课程的特点p25①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②内容选择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4 综合课程类别p26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者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不同学科的互相整合。

5 实施综合课程注意点p28综合实践活动 (28)1 综合实践活动阐述p28和序言p3一样2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p293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p29(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本质特性); 自主性)4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p30-31(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的重要手段更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5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p326 有效综合实践活动的遵循原则p327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和课程的关系p348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原因/p359 “研究性学习”课程注意问题( 其中六”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p3710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p3811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p41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优秀传统12 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p44 三个承接任务“绿色证书”教育 (46)1 农村的”绿色教育”证书是”三教统筹”三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49)1 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的功能/ p492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p503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p514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转变p52(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关注教师教学向关注课程实施; 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53)1 目标陈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

2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

3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p61五点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65)1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P652 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是课程标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其核心是采取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

P823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

“网络化”,指内容和目标相交织,“课程目标”“专项内容”“内容目标”三个层级相交织的整合方式。

作为内容目标体系,它的内在关系具有显著的特点。

P844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操作方式上呈现为“行为化”。

“行为化”指对内容目标的具体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导,一操作行为的实施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P85四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意义 (111)1 课堂教学依旧是我中小学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P1112 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改革观念,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观与学生观 (113)1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p113 p1142 过去的教学观p1143 教学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p115-1164 教学重过程。

教学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

教学过程指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P117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 教学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p118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时教学活动一条基本规律。

6 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7 人?独立意义?(独立的头脑,学习主体,责权主体)p1228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P122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努力(尊重,民主,发展)p123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真心对待真心爱护,展现魅力品味喜悦,完善个性展现魅力)(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p124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124)1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p125-128 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上——行动研究——课程开发——社区型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教学关系:帮助、引导;对待自我:反思; 与其它教育者:合作<与家长的关系>)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经验理论化。

学习方式 (130)1 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单一、被动——多样、主动)p130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价值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p131-133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35)1 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p1352 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内容(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考评制度)p136现代教学技术 (138)1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的原因。

五新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141)1 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p141-1442 基础教育评价主要问题(内容偏,标准无个性,方法单一,主题被动,重心偏移)p1453 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重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考试的改革重点)p1464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p148①根本目的——促进发展②与课程功能转变相适应③体现新观念新趋势④内容综合化⑤方式多样化⑥主题多元化⑦关注发展过程5 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思路p1496 课程评价改革注意问题p150学生评价 (151)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环节(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②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③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④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p151-154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注意点(①全面非全优; ②评价技术的有限性与无限性)/3 成长记录袋的质性评价方法(意义p157; 问题; p158评分注意点p159)4 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体系p160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智力的结构》①乐观的“学生观”②重新构建“智力观”③树立新的“教育观”——理解实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161)1 促进教师评价体系的四个环节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②设计评价工具③收集分析反应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④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革要点,制定改进计划p162-167教师评价包括:教学评价,教师素质评价2 开展教师自评“反思”的原因p167①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②自评改变了教师原来的消极被动的被评价低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元③教师评价自己,学校也可全面掌握教师信息3 开展教师自评的建议/ p1684 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p170四条原则: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歇息分析看待评价结果;校方综合分析多方信息;家长学生参与教师评价需要引导p1714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p173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 (175)1 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p175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2 学校评价体系包含内容p178考试改革 (181)1 评价改革与考试改革的区别p1812 考试改革的突出表现(考试内容; 考试方式; 考试结果处理;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p183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法师,需要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