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道床及中等减振整体道床技术交底.

普通道床及中等减振整体道床技术交底.

XX地铁X号线轨道工程正线X标地下线一般地段及中等减振地段整体道床施工技术方案1工程概况XXXXXXXXXX。

本标段范围:XXXXXXXX2 编制依据2.1 XX地铁X号线轨道工程正线X标《合同文件》、《招标文件》及《补充招标文件》;2.2 XX地铁X号线轨道工程正线X标施工图纸、技术规范、技术要求等;2.3 现行有效的国家、地方、部门和行业的规范、规程、标准等要求;2.4 施工现场踏勘获得的资料。

3 编制范围本方案适用于XX地铁X号线轨道工程正线X标段地下线(含U形槽)和地面线、车站辅助线及出入段线一般地段和中等减振地段整体道床的施工。

4 主要技术标准4.1轨距及轨距加宽采用1435mm标准轨距,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为300m,曲线轨距不加宽。

4.2轨底坡轨底坡1/40,道岔区及道岔之间不足50m地段,不设轨底坡,过渡段通过3~4对短轨枕顺接。

4.3曲线超高4.3.1正线最大超高值为120mm,允许欠超高为61mm,允许过超高为30mm,辅助线曲线不设超高。

4.3.2 超高设置方法:地下线及U型槽采用外轨抬高超高值一半,内轨降低超高值一半的方法设置超高(半超高方式);临平段出入线ZJD98跨越地面线和U 型槽,超高采用全超高设置。

4.3.3曲线超高值在缓和曲线内递减顺坡,无缓和曲线是在圆曲线两端直线段递减顺坡,超高顺坡率一般不大于2‰,困难条件下不大于2.5‰。

4.4轨枕铺设数量正线采用压缩型减振扣件地段直线1600对/km;曲线半径R>800m地段1680对/km;曲线半径400m<R≤800m的地段1760对/km;曲线半径R≤400m地段轨枕铺设数量为1840对/km。

其余地段:直线及半径R>800m曲线地段1600对/km;400m<R≤800m的地段1680对/km;曲线半径R≤400m地段轨枕铺设数量为1760对/km。

辅助线整体道床轨枕铺设数量为1600对/km。

4.5地下线整体道床轨道结构高度矩形隧道及U型槽地段为560mm,圆形隧道地段为740mm。

4.6整体道床4.6.1整体道床分段布置,根据轨枕间距地面线、U型槽及洞口50m范围内、联络通道前后18m范围内每6m左右设一道20mm的伸缩缝;地下段一般地段和中等减振地段每12m左右设一道宽20mm的伸缩缝,伸缩缝用沥青木板封顶。

4.6.2道床块可根据结构缝设置及过轨管线布置等情况适当调整,道床块长度调整时,钢筋长度应相应调整。

结构沉降缝处应设道床伸缩缝,施工缝应在伸缩缝处,短轨枕应避开道床伸缩缝。

4.6.3地下线道床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U型槽及地面线道床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设双层钢筋,纵向钢筋兼做排流钢筋。

道床钢筋网施工时,按杂散电流专业的要求进行钢筋焊接。

4.6.4地下线一般地段整体道床采用DTⅥ2-1型扣件;中等减振地段整体道床采用压缩型减振扣件;DTⅥ2-1型扣件整体道床与压缩型减振扣件整体道床顶面高度相差17mm,施工时注意两种道床面平顺连接。

4.6.5中等减振地段整体道床与一般地段整体道床通过调整短轨枕间距实现过渡,过渡段在减振道床一端。

中等减振地段的轨枕间距分梯次加密一个等级,即压缩型减振扣件由正常625mm(或600mm)间距过渡为600mm(或575mm),连续铺设20对后,到达减振地段边缘,再按普通短轨枕地段正常625mm(或600mm)的轨枕间距铺设。

4.6.6地下线道床排水沟:隧道内一般地段道床设两侧排水沟,水沟底至轨顶面高400mm。

排水沟沟底坡度同线路纵坡。

在排水泵站处道床设横沟将水引至排水泵站。

矩形隧道、马蹄形隧道地段排水沟内侧壁距离线路中心线 1.25m,圆形隧道地段排水沟内侧壁距线路中心线 1.12m。

轨下部分道床面比短轨枕顶面底30mm,线路中心 1.06m范围内道床顶面与轨枕顶面平齐,两侧向侧式水沟设2%的排水横坡。

曲线地段圆形隧道设置曲线超高时,外侧排水沟的沟底标高可根据隧道结构的误差情况适当抬高,但应保证纵坡排水坡不小于2%,若因结构施工误差大,排水坡度小于2%在道床内适当位置设置横向管沟,将内、外侧水沟横向联通。

4.6.7 排水专业在U形槽洞口处设有雨水泵房,泵房处设有两道300mm(宽)×500mm(深)的横向连通沟,道床在横向连通沟的地段道床断开,排流端子的引出按道床伸缩缝处理。

4.6.8道床设上下两层钢筋,纵向钢筋采用φ14HRB335螺纹钢筋;箍筋为φ10HPB235光圆钢筋,在两层钢筋间设φ10HPB235架立筋,钢筋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30mm。

4.6.9整体道床地段如因结构尺寸限制,需要利用结构边墙作为排水侧沟,在排水沟与结构边墙衔接处采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道床分两次浇筑时,若分界线设于水沟断面范围,则易应作相应的的防水处理)。

在水沟与边墙(道床)衔接处涂抹宽度250mm、厚度1.2mm的防水砂浆,并尽量抹成倒角;砂浆凝固前黏贴0.8mm厚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

涂抹防水卷材之前,应采用高压水或高压风清洁基面,要求基面无杂物、油污、灰尘及明水。

5 整体道床施工工艺及流程5.1 轨道铺设方案及工艺针对各区间土建移交情况及铺轨基地实际情况,地下线一般地段整体道床和中等减振地段整体道床轨道铺设分为“轨排架轨法”和“散铺架轨法”两种。

“轨排架轨法”是将钢轨、轨枕、扣件等在铺轨基地组装成轨排,然后用2台10吨龙门吊吊装至地铁专用平板车上,轨道车顶送到作业现场,再由铺轨门吊将轨排吊铺到位,采用钢轨支撑架进行架轨,调好轨道方向、水平、轨距、超高等,使轨道几何尺寸达到设计标准后,浇筑道床混凝土,拆除钢轨支撑架。

“散铺架轨法”是直接将钢轨、轨枕、扣件等吊装并运送到作业现场,人工配合小型机具进行散布、架轨,调好轨道方向、水平、轨距、超高等,使轨道几何尺寸达到设计标准后,浇筑道床混凝土,拆除钢轨支撑架。

5.2“轨排架轨法”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5.2.1 施工方法整体道床施工时,先将在铺轨基地用25m待焊轨与混凝土轨枕组装好的轨排吊装到平板车上,每工作面用1台JY290DT型地铁专用重型轨道车与2辆25t地铁轻型专用平板车运送到施工现场;然后用2台铺轨门吊将轨排吊运至作业面并铺设。

图5.2.2.1“轨排架轨法”施工工艺流程图道床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按照已确定的配合比由指定搅拌站实施供应,地下线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至最近下料口,通过泵送或漏斗输送到地下工程平板车混凝土料斗内,采用轨道车推送混凝土料斗至工作面附近,铺轨门吊吊运混凝土料斗到作业面完成道床混凝土浇筑;高架线运至施工现场高架桥下,通过泵送直接入模浇筑。

5.2.2 工艺流程5.2.2.1“轨排架轨法”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5.2.2.1)。

5.2.2.2 基底处理在进行基底处理之前,以轨面标高为基准线,先对轨道结构高度进行检测,确认整体道床底至钢轨顶面符合整体道床施工要求。

如有不足之处,将实测资料上报驻地监理核查,报监理部研究处理。

轨行区基底采用风镐进行密集凿毛,凿毛后立即清扫杂物垃圾,并用高压水冲洗底板,随后用高压风吹干,做到施工段内无积水、无废渣。

5.2.2.3 铺轨门吊走行轨的安装铺轨门吊是洞内轨排、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吊运必不可少的机具之一。

为此,对铺轨门吊和走行轨的要求是:铺设及拆除方便、快捷,保证在地铁线路30‰大坡道和300m小曲线半径上门吊走行平衡安全。

本工程投入的DP-10型铺轨门吊通过检算完全可以满足施工之要求。

图5.2.2.3走行轨安装施工工艺流程图在走行轨的选用上,为便于人工搬运,钢轨不宜太重,为保证走行轨钢轨的支承断面,根据龙门吊吊重时的轴重,决定选用钢轨。

DP-10型铺轨门吊是一种可以根据施工环境的限制经过改装的起吊运输设备,可以满足施工需要。

走行轨安装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5.2.2.3。

走行轨铺设采用特制高度可调式钢支墩,龙门吊走行轨一般应超前钢筋网铺设地段布设。

根据圆形、矩形隧道断面及底面,钢支墩抽盒底板根据底板面的形状制作成几种不同的结构,可满足各种工况施工的需要。

在布设铺轨门吊走行轨时,先利用4个M16膨胀螺丝将钢支墩底板固定在隧道底板上,再调整钢支墩的高度;钢支墩上板采用螺栓与钢轨底板紧固连接。

铺轨门吊及走行轨布置均满足设备限界与施工的要求。

5.2.2.4 轨排的组装轨排组装前须做好配轨计算,并充分满足焊轨的需要,根据设计文件、技术资料及报经业主批准的无缝线路施工设计方案编制轨排表。

直线段长度根据各坡度分段计算,配轨时应按钢轨长度和预留轨缝连续计算,并确定曲线始点前(或后)的钢轨接头。

曲线段长度以外股为依据,配轨按外股钢轨长度和预留轨缝连续计算,并确定曲线始点前(或后)的钢轨接头到曲线终点的距离。

同一轨排宜选用长度公差相同的钢轨配对,相差量不得大于3mm。

轨枕按照设计规定数量等距悬挂,前后两块间距允许偏差为±5mm。

过渡段轨枕间距按设计要求布置。

枕位先用白油漆标于轨腰内侧,曲线段标于外轨轨腰内侧。

轨枕应与钢轨中轴线垂直,内外对齐,并根据不同地段组装不同型号扣件。

轨排应根据铺设顺序来编号,先铺设者在上,后铺设者在下,顺序装车。

轨排组装在基地组装作业台完成。

先将扣件与短轨枕组装在一起,再用弹条将组装了扣件的轨枕挂到钢轨上,组装成25m轨排。

轨排组装工艺流程见:图5.2.2.4所示。

轨排组装架设允许偏差:5.2.2.5 轨排洞内的运输轨排在存放台位用龙门吊吊放到平板车上,轨道车推至道床混凝土已施工完毕且强度已经达到70%设计强度的地段,再用两台铺轨门吊抬至待铺位置。

轨排图5.2.2.4轨排组装工艺流程图吊装运输如图⑷-4所示。

施工注意事项:a、装车时轨排间应放置垫木,且后铺轨排先装车,先铺轨排后装车。

b、运输轨排时,轨排与平板间要绑扎牢固。

c、轨道车走行时速不大于5Km/h,且前后派专人防护。

d、停车时要及时放入铁靴,防止平板车滑行。

e、两台龙门吊共同作业时,要专人指挥,口令统一、清晰,司机操作熟练,配合默契。

5.2.2.6 轨排架设与轨道状态的调整当2台DP-10型铺轨门吊将轨排吊运到待铺地段就位后,开始轨排架设。

轨排架设采用上承式钢轨支撑架,钢轨支撑架设置间距为 2.5m一个,直线段支撑架应垂直线路方向,曲线段支撑架应垂直线路的切线方向。

并将各部螺栓拧紧,不得虚接。

轨枕、支撑架如与预留管沟等重合时,前后适当调整,力求均匀。

②轨道状态调整轨排架起后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对其几何状态进行粗调、细调、精调。

具体做法是:先调水平,后调轨距;先调基标部位;后调基标之间;先粗后精,反复调整。

经过精调后,其精度必须符合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精度要求。

允许偏差应符合《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并经现场监理检查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