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编制依据............................................................... - 1 -2 工程概况............................................................... - 1 -2.1设计概况 (1)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2.2.1工程地质......................................................... - 2 -2.2.2水文地质......................................................... - 2 -3 施工准备............................................................... - 2 -3.1施工场地准备 (2)3.2技术准备 (2)3.3施工组织 (3)3.4施工机械准备 (3)3.5物资供应准备 (4)4 施工安排............................................................... - 4 -4.1工期计划 (4)4.2工期保证措施 (4)4.2.1材料供应保证措施................................................. - 4 -4.2.2设备供应保证措施................................................. - 4 -4.2.3技术保证措施..................................................... - 5 -5 锚索施工............................................................... - 5 -5.1可回收锚索概述 (5)5.2施工方法与要求 (5)5.2.1钻孔成孔......................................................... - 6 -5.2.2 锚索制作与安装................................................... - 7 -5.2.3 注浆............................................................. - 9 -5.2.4围檩施工........................................................ - 10 -5.2.5 张拉锁定........................................................ - 11 -5.2.6锚索回收........................................................ - 12 -6 管线保护措施.......................................................... - 12 -6.1施工前管线调查 (12)6.2管线保护措施 (13)7质量保证措施........................................................... - 13 -7.1质量目标 (13)7.3质量保证措施 (14)8安全环境保证措施....................................................... - 15 -8.1安全保证措施 (15)8.1.1 安全管理目标.................................................... - 15 -8.1.2施工安全措施.................................................... - 16 -8.1.3 安全保证措施.................................................... - 16 -8.1.4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技术要点........................................ - 17 - 8.2环境保护措施.. (17)8.2.1环境保护目标.................................................... - 17 -8.2.2 环境保护措施.................................................... - 17 -9 施工应急预案.......................................................... - 18 -9.1应急原则 (18)9.2应急组织与职责 (18)9.3应急处理程序 (20)9.4事故预防与应对措施 (21)9.4.1触电............................................................ - 21 -9.4.2高空起吊........................................................ - 21 -三江站锚索施工方案1 编制依据(1) 《施工图-第四篇-车站工程-第二十五册-三江口站-第二分册-结构与防水-第一部分车站围护结构》与图纸会审、设计交底资料;(2)《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5)《地下铁道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99);(6)《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8)《铁路路基工程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 ;(9)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总承包施工项目合同文件;(10)国家、行业和福州地区现行有关施工的其他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与福州地区在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定。
2 工程概况2.1 设计概况三江口站为一号线终点站,位于现状下洋村鱼塘与已拆迁房屋范围内,沿在建新洲路方向布设。
东侧明挖区间与在建南江滨东大道垂直相接。
车站长181.6m,标准段宽42.8m。
车站为地下一层侧式车站,共设四个出入口两组风亭,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
车站主体锚索共计36根,分布于4-4剖面,自由段7m、锚固段8m。
图2-1 三江口站车站主体平面布置图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2.2.1工程地质三江口站与两端明挖区基坑底标高为-2.00~2.50m,开挖深度6m~10.6m,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涉与土层主要有②层粉质粘土、③1层淤泥夹砂、③2层中砂、③2A层含泥中砂、③3层淤泥夹砂,其他还涉与①1层杂填土、①2层填土、填砂。
地质断面图详见附图;2.2.2水文地质(一)地表水本工程地表水主要为市区内河水与闽江,其水位主要受河道水闸调节控制,据了解内河水位标高平时多为4.2~5.5米,而近年市区内涝最高水位约7.5米。
三江口站护堤内分布有3口鱼塘,鱼塘水深1.5~2.5m,塘底分布有淤泥;三江口站护堤外为潮间带,地表水与乌龙江相通,积水较多。
(二)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赋存、运移于基岩裂隙、风化残积层的孔隙、裂隙中和第四系冲积、海积、冲洪积等成因的松散、松软的淤泥、粘土和砂砾卵石层的孔隙中。
主要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
在闽江两岸的孔隙含水岩组中,除大气降水补给外,闽江水的补给是其主要来源。
根据含水层分布、岩性特征和埋深条件,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风化残积层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基岩裂隙含水岩组三大类。
3 施工准备3.1 施工场地准备正式进场施工前,根据设计情况进行调查,清除施工场地地面以下2米以内的障碍物,不能清除的做好保护措施,然后整平、夯实;同时合理布置施工机械、输送管路和电力线路位置3.2 技术准备施工前技术人员需熟悉施工图纸,学习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资料,并组织各级技术交底。
施工技术人员、作业班组都必须清楚施工作业流程、技术要求、安全质量要求。
3.3施工组织为保证本工程的顺利进行,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项目组织机构。
图3-1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劳动力具体分工如表3-1所示。
表中为每班组人员配置,在施工中应各司其职,认真负责,相互协作,互相监督。
表3-1 劳动力组织计划表3.4 施工机械准备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如表3-2所示,设备进场后先进行自检,自检合格上报监理审查。
表3-2主要机械设备配套计划表3.5物资供应准备锚索主要物资为直径15.2mm钢绞线、PO42.5水泥,钢绞线进场周期为一周、水泥进场周期为2-3天。
现场技术人员应根据现场水泥存量与每天使用量,合理计划水泥进场时间。
遇节假日,现场应库存足量水泥,满足节假日施工。
现场水泥、存放必须下垫上盖,满足防水要求。
4 施工安排4.1 工期计划表4-1 工期计划表4.2工期保证措施4.2.1材料供应保证措施(1)根据施工安排,提前做好材料进场计划,并结合现场实际施工进度,做好材料的调拨,针对节假日期间的材料供应,加强与供应商沟通,提前安排原材料进场,保证现场的施工。
(2)一块20-30㎡空地,采用方木木板支垫搭设水泥存放平台,作为水泥临时堆放场地,并采用防雨布遮盖。
当现场水泥存量少于两天用量时,现场技术员通知物设部组织水泥进场。
(3)施工所需要的钢绞线,夹具等材料应下垫上盖保证材料不锈蚀。
4.2.2设备供应保证措施(1)根据不同的施工进度,制定相应的设备进场计划,同时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2)现场准备易损部件,设备故障能与时进行更换。
(3)现场准备一台发电机,如遇停电,可利发电机继续施工。
(4)建立设备日常保养维修制度,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保证施工效率。
4.2.3技术保证措施(1)编制完善施工方案,根据方案下发质量技术交底与安全技术交底,指导作业人员施工。
组织技术人员讨论学习施工方案与图纸,明确施工各项要求。
(2)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尽量避免工序之间的干扰,以提高施工效率。
(3)根据首件试验合理选择施工参数,调整优化施工流程,保证施工效率和质量。
5 锚索施工5.1可回收锚索概述本工程采用北京力川地基工程有限公司专利产品LC可回收锚索(专利号ZL2007-1-01176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