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友兰论人生的读后感

冯友兰论人生的读后感

读《冯友兰谈人生》有感
人生的真相就是具体的人生。

冯友兰先生认为,只有局外人才需要知道真相。

所以,当正视自己并非人生的局外人,人就不需要多问人生的真相。

他断言说,“问人生是人生,讲人生是人生,这即是人生之真相”。

冯友兰先生承认人生的形态百味,但是,在谈到人生是什么这一话题时,他的看法让人觉得有点“不求甚解”的意味,换言之,对于冯老先生来说,坦然地接受你的人生,不要过多追求和探究你人生的意义和来源,这比一切更为务实。

你懂不懂人生,这就是人生。

在冯先生的眼中,我们对于人生之真相的探讨,只须关注人生是具体的这一事实。

接着,他进一步断言说,如果你不满足于将人生视为具体地活着时,你也没有任何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找到人生之真相。

很显然,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很大程度上来说,冯先生似乎并不信任外在的来源或资料,用以诠释人类的起源和目的,不论文化性的或是神学性的,更遑论视为上帝启示的基督教圣经。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关注到,冯先生对于生死问题所持有的消极或回避的态度。

应当承认,冯先生把人生框限于现今世界的确具有某种必然性,毕竟这比起信任那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性或文化性的意见(更不会相信启示的说法),会更减少出于人无知揣测的扭曲。

但是,他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甚至有可能让人觉得他对此一无所知。

有必要注意到,虽然冯先生的确定意不在生死之外谈论人生,也拒绝诉诸于其他的来源,他还是需要就两个问题提供可能的看法,一是人生是什么?二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前者为原因,后者为目的。

在他看来,探讨人的
来源几乎是不可能有成效的事。

所以,他设立了自己的起点,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引用他的话说,“人是天然界的一物,人生是天然界之一事”。

很明白的部分是,人的存在跟自然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来源亦是如此。

至此,我们很难准确说明,他在多大程度会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者自然神论的思想靠近。

但是,他无疑将人的来源限定于这个奇妙的大自然,而且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在跟大自然的交互之中。

对于具有哲学思辨背景的冯先生来说,自然本身将是充分的,自我解释的。

但是,他也坦诚道,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之后,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搞清楚人生真正的目的。

可是,他并没有给出适当的正面回复,仅仅是满足于承认,目前对自然的认识还不足够帮助我们彻底明白人类的存在的目的。

换言之,他目前认为“存而不论”的看法是适切的,尽管这并不是最好的。

有人认为,人生没有目的,生命就不可能有价值,也就毫无意义。

冯先生反驳道,个体之人的确没有什么目的或意义可言,就好比单独的山或雨一样。

接着补充道,由个体之人所参与的历史是真实的,且是有意义的。

这样一来,他将个人存在的意义置于了更广阔的背景,而且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个体之人无意义的看法。

正如他断言所说,“天然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事物,我们只能说他是什么,不能说他为什么”。

同时,他并不信任目的论哲学家们的看法,认为天然事物都有目的,对此他的看法是保留的。

另有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自我实现或创化。

他反倒认为,这至终回到一个点上,即人生就是生,就是活着。

询问人生的目的是多余的,你只需要好好的活着。

很显然,他并没有说明该怎样地活着才是好的,活着本身大过了其他。

当活着的意义被否定之后,活着这一动作是不是没有意义的么?又或者说,悲观厌世地生活是否更为可取呢?冯先生的回复有点含糊不清,但是大概的意思是说,这固然值得同情与敬意,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风貌。

因此,他在间接上肯定了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胜于佛教对人生消极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