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传》的几个核心概念解析

《易传》的几个核心概念解析

《易传》的几个核心概念——飞身抱月《周易》,演绎天道,昭示天机,引导我们遵循自然规律而为,尽量规避人的妄为,以期天人和谐,人人和睦,天下太平。

《周易》有经传两部分,其中的《易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从文字上阐明了《易经》卦爻象的内涵,并由天道及人事,昭示了易道的人文意蕴和普世价值。

而《易传》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为易道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认真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不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也有利于我们很好地发挥易道的现实作用。

笔者拟就《易传》中以下几个基本哲学范畴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太极《易传,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的“太极”包含着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内涵,揭示了一种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

《易传》认为,《易经》是一部可以预测未来、决断吉凶的筮书,而《易经》之所以能预测未来、决断吉凶,是因为《易经》是整个宇宙的逼真模拟系统,揭示了整个宇宙变化的奥妙。

它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

从宇宙本体论看,《易传》把太极看成是天地所以产生、存在、变化的根据。

卦爻象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且变化有规律,但其变化的根由在太极,由太极生出乾坤,乾坤二卦相互推移又生出其它的六十二卦,其卦象虽有形,但其变化的规则是无形的,前者为器,后者为道。

后来的易学大师对此大加发挥,形成了宇宙本体论的四个重要派别,即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他认为无极为无,是天地万物之本;二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他认为无形无象的太极即为理,是天地阴阳之所以然及其当然的法则;三是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认为心为太极,把心看成是宇宙的本体;四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认为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

而从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来看,在宇宙观方面,气本论和理本论是宋代以后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阴阳《庄子·天下篇》曾指出“《易》以道阴阳”,这一语道出了易学哲学的核心在于阴阳。

《易传·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把阴阳提到道的高度上。

一方面,它把易理概括为阴阳。

例如:从卦画上讲,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二卦等都是一阴一阳。

而乾坤以外的各卦,也都由阴阳二爻组成,同样是一阴一阳;八卦中的六个子卦也都相互成对,一阴一阳。

六十四卦从总体上来看,由三十二个对立面构成,同样体现为一阴一阳。

从卦爻的变化来看,老阴和老阳的互变,本卦变为之卦,也都是一阴一阳。

一卦之中,刚柔上下往来,也为一阴一阳。

因此,离开了阴阳,《周易》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卦本意上的一阴一阳。

难能可贵的是,《易传》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它把许多具体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从自然现象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易传·系辞》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从社会现象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所以它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传·系辞》)另外,它还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

如刚柔、健顺、进退、辟开、伸屈、贵贱、高低,都是一阴一阳。

从这个角度看,《易传》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当然,对立着的这些事物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运动变化的。

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屈信(伸)相感而利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系辞》)“天地交而万物通”,“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彖·泰》) 《易传》认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

它以三个阳爻和三个阴爻分别代表乾坤,并以乾坤象征天地,由天地生出万物来,因此,阴阳就是物,即所谓的“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把阴阳看成是生育万物的实体。

阴阳在《易传》中作为一种实体的观点,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展,并成为当时自然科学重要的指导思想。

如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宇宙理论就体现了阴阳与气化相结合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代表了当时自然科学界思潮的主流。

总之,《易传》第一次把阴阳当成最高的哲学范畴来看待一切、对待一切和解释一切的。

后代的哲学家通过动静等哲学范畴把阴阳、太极等范畴结合起来,因此,阴阳不仅是《易传》的最高哲学范畴,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三、刚柔刚柔是《易传》用以表达天地万物和卦爻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具有和阴阳相同的性质,但层次比阴阳范畴要低。

《易传·说卦》中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说明刚柔与阴阳、仁义具有相同的含义。

刚柔主要指卦中的阳爻与阴爻,它认为阴爻与阳爻交替使用,便出现了卦象与卦爻的变化,这是刚柔在周易中很重要的一层含义。

从刚柔的这一层含义来看,它认为通过刚柔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占卜吉凶。

它讲“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系辞》)。

这就是说,刚爻、柔爻杂错而居于六位,即刚可以在阳位或者阴位,柔也可在阳位或阴位,于是便可以显示出得失来,而表现出来的得失即为吉凶。

所以,迭用刚柔可以分阴分阳,从而预见吉凶,占卜未来。

而为了趋吉避凶,《易传》便提出了刚柔相济的基本主张,一方面,它主张刚强,要求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它又反对过于刚强,认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彖》)。

因此,它主张刚柔要相互适应,合乎中正之道,保持谦虚的美德,它指出“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同上),“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彖》)。

“无攸利,柔乘刚”,认为柔居刚上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相反,自己要安心地处卑位而顺从刚,才合于中正之道,才会有好的结果,即“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彖》)。

“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上)。

刚柔也指自然界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易传·彖》“刚柔始交而难生。

”这里的刚柔指称天地二气。

《易传·系辞》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所望”。

这里的刚柔指事物之阴阳两面,一般人将其理解为善恶、大小、得失、存亡、明幽等。

知柔知刚,实际就是讲人们可以由善知恶、由得知失、由大知小、由存知亡等。

当然,刚柔还可以相互交易变换。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系辞》)在这里,刚柔指的就是阳爻、阴爻在卦中可以相互交换易位。

实际上主张事物的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易传》强调刚柔相应,还认为,刚柔之间会发生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进行变革,从而达到刚柔相应的局面,用刚来支配柔,以柔来顺应刚。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刚柔也不例外,所以,当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要顺乎天而应乎人,主动地进行变革,以促发展。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彖》)主张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变革,达到一种更高的刚应柔、柔顺刚,刚柔协调合作的理想程度,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彖》)四、动静“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系辞》)指的是动静有它内在的规律性,而这个规律性恰好能把刚柔区分开来。

刚为阳,柔为阴,而动为阳,静为阴,由乾动坤静可以分辨出刚阳、柔阴来。

《易传,说卦》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由于天道、地道、人道这些统一的规律性均本之于阴阳,这就使刚柔、动静具有联结起来的契合点,从而使动静具有了很高的哲学价值。

《易传·系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静与动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象征天的乾本来是动的,而且它的动是直遂不挠,能生出刚大的气魄来;但天也有宁静的时候,而且它的宁静达到了一种高度专一的程度,因此,代表动的乾有静和动两方面的属性,它并不是仅仅能动而已。

而象征地的坤本来属静为阴,它的宁静自与乾的静不同,具有闭藏微伏、非常宽柔的性质和特点。

不过坤并非只静不动,它也具有动的属性,而且动起来是开阔宽广,具有宽柔的性质。

由于乾坤被《易传}当作是万物化育的父母,因此,由乾坤阴阳交合而形成的万物也就都具有了动静两方面的属性。

《易传》认为事物不仅有动静的属性,而且动静可以相互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使事物在相互矛盾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它指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系辞》)可见,它认为事物是永远发展变化的,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由此,我国的许多哲学家认为《易传》是贵动的,因为易就是变易,变易就是变化,变化即动,认为这是易的主旨。

但是,我们认为《易传》既重视动,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彖》)但它也是主张静的,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上)。

显然,《易传》的动静观与老子的动静观是不同的。

老子认为静是事物的主导方面,而动则是次要方面,主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七十八章)《易传》避开了老子不重视动的缺点,很好地实现了动与静的结合,并把动静的结合当成是万物生化、变化的根本,指出“天下之大德曰生”。

《易传》的动静范畴,由于克服了先秦时期其他诸家学派关于动静的片面看法,特别是纠正了老子贵柔轻刚、贵静轻动的缺陷,基本上能正确地认识动静问题,这为以后动静范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道器《易传·系辞》讲“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为中国古代哲学对道器问题展开讨论奠定了基础。

道是《易传》的灵魂和生命线,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贯穿了《易传》的始终,是《易传》的核心。

从《易传》所讲的道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作为天地起源的“淳和未分之气”之道及其相应之器。

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的起源,它认为人类和万物皆源于阴阳之道。

它指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序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彖》);“天地交而万物通”(《序卦》)。

此道是无形的,由它资生、派生出有形的万事万物,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