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案例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案例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案例
一、诊断性评价——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1. 设计调查问卷
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对学情的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由于《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这节课比较难,涉及三个政权,学生们对于这三个政权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感兴趣吗?我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设计了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如下:
对于以下内容,你的了解程度是:
了解一点儿了解很多不了解
陈桥兵变
杨家将
杯酒释兵权
契丹族及辽
党项族及西夏
澶渊之盟
对于以下内容,你的学习兴趣是:
很感兴趣有点儿兴趣一般不感兴趣
陈桥兵变
杨家将
杯酒释兵权
契丹族及辽
党项族及西夏
澶渊之盟
1. 杨家将中穆桂英、杨八妹这些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吗?()
A .是B.不是C.不知道
2. 对于北宋和辽的关系,你有什么样的印象?你可以查找材料,把你的印象用各种适合你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一两句话、漫画、纪念章等。

本问卷主要涉及问题:学生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储备情况、兴趣点,以及对本课部分内容的态度。

2. 对调查问卷反馈结果的分析及对策
经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同学对陈桥兵变、杨家将、杯酒释兵权比较了解。

只有34.07%的学生了解一点儿契丹族及辽,不了解的占46.67%。

不了解党项族及西夏、澶渊之盟的比重更高。

这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值得注意的是,党项族及西夏、澶渊之盟这里,不感兴趣的比重略高。

这说明学生对自己较为陌生,且故事性弱的内容兴趣低。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创设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

杨家将中穆桂英、杨八妹这些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吗?一半多的学生选不知道。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历史史实和演绎小说。

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了解陈桥兵变、杨家将和杯酒释兵权。

但是,不了解契丹族及辽、党项族及西夏、澶渊之盟的比重较高。

所以,这三项内容将是教学的重点。

同时,学生们学习兴趣普遍较高。

但值得注意的有一个问题,即:
对于北宋和辽的关系,你有什么样的印象?你可以查找材料,把你的印象用各种适合你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一两句话、漫画、纪念章等。

图 1
图2图3
从这几幅节选的图片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北宋与辽的关系,有一些认识,但是有些同学存在一定的感情色彩。

所以,这节课不仅要讲授知识,而且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取向。

二、依据诊断性评价结果,确定教学策略
根据调查结果,我设置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根据学情调查设置的教学重难点,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

比如,为了讲清楚民族交融,化解教学难点,我选取了大量原始史料和图片资料。

这些资料既有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影响,也有少数民族向农耕文明的学习。

我并没有进行归类,而是将这些材料展示给学生,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兴趣极高。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不是简单地“灌输”给学生知识,而是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追根溯源,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这节课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宋辽、宋夏和议的认识。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和议褒贬不一。

甚至有人简单概括说和议加重了百姓负担。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议呢?为了在课堂上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原始史料。

我认为这里必须要用原始史料,后人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判断,而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史实。

不仅要用原始史料,史料的选择也必须注意从各个角度说明问题。

史料如下:
在课前,我就将材料印好,课上发下去。

之所以印发材料,是因为材料有四条之多,都很重要。

我希望学生能够拿笔一边阅读一边可以写一写,提高分析能力。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宋与辽议和后,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透过官方对辽榷场贸易的经营,宋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可以收回付出银两的十分之五、六”。

——节选自《宋辽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
【材料三】“就宋朝而言,岁币虽然是一项负担,但是较交战时的军费,不过百分之一、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
【材料四】宋神宗认为“澶渊之盟”没有收回幽云十六州,“反捐金缯数十万以事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加重百姓负担,深以为耻。

——宋• 王铚《墨记》
1 .材料一、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现象?
2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和议的认识。

学生们拿到材料后,逐条分析,有的开始计算岁币、财政支出等。

读完材料,大家开始了讨论。

学生们拿到材料后,逐条认真分析,有的开始拿着笔计算岁币、财政支出等。

读完材料,大家开始了热烈讨论:
“和议对百姓很好呀。

不用打仗,他们还能通过榷场做买卖,挣钱养家。


“和议对北宋挺好的,虽然北宋给辽岁币,可是又通过榷场挣回来了。


“老师,您看,北宋给辽岁币10万,辽得到10万,他们等于相差20万。

不过,北宋的榷场很挣钱,又挣回来了。


“北宋的统治者认为这是耻辱,毕竟中原王朝还要给人家钱和东西,面子上过不去。

不过对老百姓很好。


同学们讨论到这里,我觉得还应该从辽的角度去认识和议,毕竟和议是双方签订的。

所以,我问大家和议对辽有哪些影响呢?
“对辽很好呀,得到了钱和东西,还能从汉族人手里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比如少个盆就买个盆。


“榷场对辽很好,要是没有榷场,他们从北宋手里得到的钱也没处花,钱就没用了。


“辽花钱,北宋又把钱挣回去了。


最后,我还请了几位学生总结了一下。

效果很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角色是个“引导者”,学生们自己读史料、自己分析、一起讨论,从史料出发得出了合理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不正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吗?
三、形成性评价——了解学习效果,完善教学设计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媒介。

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也花了不少心思,它不仅要落实教学重难点,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思维度。

我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比较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内容;二是请学生参照澶渊之盟的认识,查找相关史料,试着对庆历和议进行评价。

并且做了评价量规。

根据作业统计情况,绝大多数同学非常认真,并且能够根据课上所学内容,结合自己查找的材料,完成作业。

这说明他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得不错,也说明根据学情设计的重、难点,及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符合学生需要的。

作业展示1
作业展示2
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学生学情,进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

学生们研读史料,独立思考,互相探讨,对许多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从评价结果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毕竟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