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港联动”的含义与政策优势1,“区港联动”的定义:“区港联动”是指保税区与临近港口合作,在港口划出特定区域(不含码头泊位),实行保税区的政策,以发展物流业为主,按“境内关外”定位,实行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
在该特殊区域内,海关通过区域化,网络化,电子化的通关模式,在全封闭的监管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简化通关手续。
港口与保税区之间相关手续简便,实行“无缝对接”,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组合,货物快速的流入流出。
目前,我国有上海,大连,深圳,青岛,宁波,张家港,天津,厦门共八个实行“区港联动”政策的试点园区。
2,“区港联动”区域的主要政策和功能“联动”区域除享受保税区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外,还叠加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即实现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
从而改变了保税区现行的“货物实行离境方可退税”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区内享受“境内关外”的待遇,货物在区内可以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区港联动区域实行封闭管理,参照出口加工区的标准建设隔离设施,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区内不得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联动”区域集成了四大国际功能:一是国际中转。
即对国际、国内货物在园区内进行分拆、集拼后,转运至境内外其他目的港。
国际中转是世界各大自由港的主体功能产业,也是航运中心实力的体现。
二是国际配送。
对进口货物进行分拣、分配或进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配送。
国际配送为保税物流园区发展增值服务创造了一个重要平台。
三是国际采购。
对采购的国际货物和进口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销售。
四是国际转口贸易。
进口货物在园区内存储后不经加工即采取转口贸易方式直接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3,“区港联动”区域的快速通关模式“联动”区域是享有国家特殊政策的经济区域,实行“封关运作、监管合一、高效透明”的管理模式。
为提高通关效率,满足区内企业快速通关的要求,监管模式实现了四大突破:“三个一次”的通关模式: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大力简化物流园区货物进出境手续,园区和港区之间开辟海运直通式。
设立自动判别体系、自动生成管理数据、自动实货放行,实施“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快速通关模式。
“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园区管理、卡口管理、港区管理融为一体,实行航、港、区联动综合管理,达到规范运作和防范风险的目的,促进区内企业健康发展。
“三个统一”的运作模式:信息流与货物流相统一,通关管理与园区仓储联网相统一,关区代码与贸易方式相统一。
“三无合一”的信息共享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在园区构建海关、港区、物流园区、贸易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实现EDI无纸报关、无人自动卡口放行、无EDI事后交单定义“区港联动”,是指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在保税区和港区之间开辟直通道,将物流仓储的服务环节,移到口岸环节,拓展港区功能,实现口岸增值,推动转口贸易及物流业务发展。
内容“区港联动”是实现保税区经济和港口经济共同发展内生的客观要求,是一种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安排。
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区港联动”属于协同学的概念,是保税区与港口两个子系统整体协同的组织过程。
就其内涵而言,可以“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十六字概括,体现了保税区与港区在区域、资产、信息、业务等方面的联动发展。
1、政策叠加保税物流园区除继续享受保税区在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海关特殊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及港区原有的政策外,在税收政策上,还叠加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即实现国内货物的进区退税,从而改变了保税区现行的“离境退税”方式,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在中转集拼方面,中转集装箱在保税物流园区可以进行拆拼箱,改变中转集装箱在港区只能整箱进出的现状。
集装箱在保税物流园区堆存无时间限制,改变集装箱在港区有14天报关期限的现状。
政策叠加的结果是对货物的流动来说,“一线放得更开,二线管得严密”,区内真正实现货物的自由流动2、优势互补将保税区在税收、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优势与港区在航运、指泊、装卸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实现航、港、区一体化运作,集装箱综合处理与货物分拨、分销、配送等业务的联动,既是优势互补,也是优势组合,使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成为长三角地区支线箱源和国际中转箱源的集散地。
3、资源整合通过保税区和港区在形态、资源上的整合、集成,促进货物在境内外快速集拼、快速流动、快速集运,带动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流的集聚和辐射。
“港”和“区”的资源在保税物流园区项目形成了优化组合。
4、功能集成实施“区港联动”的保税物流园区将集成“四大功能”:1、国际中转。
对国际、国内货物在园区内进行分拆、集拼后,转运至境内外其他目的港。
国际中转是世界各大自由港的主体功能产业,也是航运中心实力的体现。
2、国际配送。
对进口货物进行分拣、分配或进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配送。
国际配送为保税物流园区发展增值服务创造了一个重要平台。
3、国际采购。
对采购的国际货物和进口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销售。
4、国际转口贸易。
进口货物在园区内存储后不经加工即转手出口到其他目的国或地区。
一,“区港联动”的含义与政策优势 1,“区港联动”的定义:“区港联动”是指保税区与临近港口合作,在港口划出特定区域(不含码头泊位),实行保税区的政策,以发展物流业为主,按“境内关外”定位,实行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
在该特殊区域内,海关通过区域化,网络化,电子化的通关模式,在全封闭的监管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简化通关手续。
港口与保税区之间相关手续简便,实行“无缝对接”,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组合,货物快速的流入流出。
目前,我国有上海,大连,深圳,青岛,宁波,张家港,天津,厦门共八个实行“区港联动”政策的试点园区。
2,“区港联动”区域的主要政策和功能“联动”区域除享受保税区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外,还叠加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即实现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
从而改变了保税区现行的“货物实行离境方可退税”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区内享受“境内关外”的待遇,货物在区内可以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区港联动区域实行封闭管理,参照出口加工区的标准建设隔离设施,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区内不得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联动”区域集成了四大国际功能:一是国际中转。
即对国际、国内货物在园区内进行分拆、集拼后,转运至境内外其他目的港。
国际中转是世界各大自由港的主体功能产业,也是航运中心实力的体现。
二是国际配送。
对进口货物进行分拣、分配或进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配送。
国际配送为保税物流园区发展增值服务创造了一个重要平台。
三是国际采购。
对采购的国际货物和进口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销售。
四是国际转口贸易。
进口货物在园区内存储后不经加工即采取转口贸易方式直接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3,“区港联动”区域的快速通关模式“联动”区域是享有国家特殊政策的经济区域,实行“封关运作、监管合一、高效透明”的管理模式。
为提高通关效率,满足区内企业快速通关的要求,监管模式实现了四大突破:“三个一次”的通关模式: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大力简化物流园区货物进出境手续,园区和港区之间开辟海运直通式。
设立自动判别体系、自动生成管理数据、自动实货放行,实施“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快速通关模式。
“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园区管理、卡口管理、港区管理融为一体,实行航、港、区联动综合管理,达到规范运作和防范风险的目的,促进区内企业健康发展。
“三个统一”的运作模式:信息流与货物流相统一,通关管理与园区仓储联网相统一,关区代码与贸易方式相统一。
“三无合一”的信息共享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在园区构建海关、港区、物流园区、贸易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实现EDI无纸报关、无人自动卡口放行、无EDI事后交单。
我国沿海港口是水陆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枢纽,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是城市经济中心各种经济资源聚集和释放作用的重要条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上许多大型港口都在向第三代港口发展,而我国港口还处在第二代港口模式上,为了顺应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港口理应朝着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的第三代港口模式转型。
港口是国际综合物流活动的重要节点,成为连接港口腹地诸多物流园区和各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流枢纽。
实施“区港联动”,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实现区、港一体化运作,必将促进港口的发展步伐,实现港口物流服务向纵深方向延伸和广域化辐射,促进港口经济及物流园区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港口发展模式及优势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发展的格局冲击着港口传统的经营模式,这对传统的运输方式与技术、管理理念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而现代中国港口的逐步发展,港口的升级换代已由单纯的“运输、装卸”的节点向“提供分拨、增值服务、信息服务”等物流功能的综合物流节点方向发展。
归纳下来港口发展延续着以下几种模式:第一代港口模式: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港口的主要功能是装卸和仓储,活动范围基本集中在港区,对于陆域的需求相对较小,作业对象主要是散杂货,其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劳动力与资金。
第二代港口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港口增加了工业、商业活动,使大量工业向临海区域积聚,形成了临港工业区,成为具有使货物增值效应的服务中心,港口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分拨、配送等增值业务。
纵观我国港口发展现状,我国港口目前普遍都处在这样一个第二代港口时期。
第三代港口模式: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港口的服务功能也逐步向储存、集散、配送、信息传输、增值服务方向扩展,成为物流综合服务链的重要环节,集装箱运输成为竞争核心,技术、信息、服务成为发展的核心因素。
第三代港口主要功能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
国际上许多大型港口都在向第三代港口发展,建成全球货物贸易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服务基地。
如新加坡是一个因港而兴的国家,新加坡港地处国际海运洲际航线上,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是全球海运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港之一,集装箱年吞吐量达1680万标箱,居于世界第二位。
在物流和运输方面,亚洲空运货物的16%以及亚洲航运的25%,都以新加坡为转运中心。
新加坡港口致力于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所采用的综合码头营运系统和全国性海港网络电子商务系统,使码头的营运效率大大提高,并确保整个业务每天24小时顺畅有效地运作。
新加坡政府已建成“港口网络”、“贸易网络”等公共电子平台,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设有高技术仓储设备、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自动提存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
以发展港口作为发展物流的突破口,通过港口物流核心业务向港口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进出口贸易,进而才能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