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四字词语的英译浅谈周宁职专:吴寒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语言极其丰富,成语、谚语、歇后语、习语以及各种俗语源远流长。
其中尤其格式固定、结构稳定的四字词语在汉语言宝库中位置举足轻重。
四字词语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首先要追根求源,区分不同情况,以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中,要认真考虑风俗、文化背景等诸多差异,要注意互译的对等性,还要考虑翻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四字词语汉语英语翻译直译意译套译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如何使翻译的作品既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充分再现原作所表达的艺术意境,始终是翻译工作者探讨的首要问题。
好的作品,往往具有非凡的语言魅力,很容易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
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原作的某些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又要采用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和规范化的汉语。
四字词语是一种结构,也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中文的成语也多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词语巧妙地把各种语言要素和表现手段凝为一体,结构严整、蕴涵丰富、文字洗练、音调和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翻译时如运用得当,可使译文锦上添花,收到难得的修辞效果。
但是,采用四字词语同样要遵循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因为这种词语往往具有确定的含义,而且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弄巧成拙。
怎样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是一个颇费斟酌的课题。
在许多优秀作品中,不乏运用四字词语的实例。
反复琢磨,似有所得。
仅就笔者管见,作一些初步探讨。
作为汉语一大特点的四字词语,意义比较精练,生动形象,内涵丰富,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是历来为人们所喜欢用的一种精粹的语言材料。
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节奏感,如运用恰当,可使文字生动活泼,增强修辞效果。
凡成语、谚语、歇后语、习语等在翻译时都可以分为文学翻译和词典翻译两种。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作一些探索。
(一)、保持原文风格的直译法直译法能够保留原文的巧喻及形式,是翻译汉语习语的最好方法之一。
但是直译法必须在不违背译文的语法习惯,又不致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直译法不仅能够传达成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同时还保留了汉语成语的民族色彩和生动形象,使英语读者能更好地感受汉语文化。
这种译法为英语输入了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化。
采用直译的习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
例如: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女士的英译作品《水浒传》(All Men Are Brothers),深受英美读者欢迎。
她希望把中国名著原原本本地介绍到西方,因此她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保留中国古代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
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最便捷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
赛珍珠在翻译中尽量使用直译。
比如她将成语“东奔西逃”直译为“ran east and west”,“江湖好汉”直译成“a good fellow of the rivers and lakes”。
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直译法译成“When a melon is ripe, it falls off its stem and when water flows, a channel is formed.”这一直译既保持了原成语的形象比喻,又保持了原文两部分的对仗形式;既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持了原文的结构,一举两得。
在《毛泽东选集》里《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有这么几句话:“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此句译为: “Such an attitude is one of the shooting the arrow at the target The “target” i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arrow” isMarxism-Leninism”。
“有的放矢”直译为“to shoot the arrow at the target”。
如果失去了上下文这种固定的语境,读者可能如坠云端,不知所云。
但有了具体的语境就显得译文活泼有趣,生动形象,读者易于接受。
又如《毛选》里还有这样一句话:“另外的错误的观点,就是不顾人民的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这是国民党的思想,我们决不能承袭。
”“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竭泽:把池水放干;渔:捉鱼。
放干了池水去捉鱼。
它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文章中借用这个成语来说明我们的观点,不能承袭国民党的作风。
英语中有现成的成语:“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意思和“竭泽而渔”差不多,但这样借用过来却不恰当,不能充分说明国民党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不顾人民的作风。
不如直译为“he fishes”,更显生动形象,明确易懂。
(参考文献5 P79)再如:他是个好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此句译为:He is a good public servant to serve people 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译为“heart and soul”,“全”字不译出。
这个问题搞得他晕头转向,别在麻烦他了。
此句译为:Don’t interrupt him again; he is utterly confused by this problem.“晕头转向”译为: be utterly confused即可,“转向”( lose bearings)不必译出。
以下几条成语是词典翻译(词典翻译的特点是与词典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词典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风俗、语言无所不包。
词典例句一般是以单句的形式出现,与上下文的关联并不十分密切,同一句子可作多种解释的情形较常见,且例句多数采用日常用语,用词较简单,句法比较短,具有口语化特点。
词典翻译不考虑上下文的关系)火上加油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如履薄冰to be on thin ice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铁石心肠 a stony heart易如反掌be as easy as the turning over one’s hand川流不息flowing past in an endless stream雪中送炭send charcoal in snowy weather犬马之劳to serve like a dog or a horse(二)、意译法有些成语字面翻译读者难以接受,达不到交际和传播文化的目的。
这时只有在正确理解原语的基础上用意译。
意译法的好处是能根据语境传达原文的基本内相对应(corresponding), 使译文流畅易懂。
它的缺点是不能保留原文的生动形象性,并使译文丧失部分文化现象。
如: ⑴你这人真是杞人忧天! 此句译为: You are really unnecessary anxiety! 成语“杞人忧天”出自《列子》一书。
故事是:在春秋时代杞国有一个人发愁天会塌下来,没处躲藏。
而现在人们把任何无谓的忧虑都称之为“杞人忧天”,而很少注意它的出处。
进行英语翻译时不必交代“杞人”是谁,以及他如何“忧天”。
因此不能直译,而应采用意译法,译为“unnecessary anxiety”。
⑵“其结果,把几千年的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落花流水。
”(《毛泽东选集》第15页)此句译为:As a result the privileges, which the feudal landlords have enjoy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re being shattered to pieces.“打得落花流水”意即打得粉碎,打得一败涂地,语言很形象,如直译为:┄are being shattered like flowers and floating waters”译文读者可能看不懂, 因此采用意译法。
以下几条成语是词典翻译暗送秋波make secret overture to sb扬眉吐气feel proud and elated一知半解 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木已成舟what’s done is done杞人忧天unnecessary anxiety洗心革面To turn over a new leaf美中不足 a fly in the ointment灯红酒绿dissipated and luxurious胸有成竹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th.(三)、套译法所谓套译法,是指有些英语习语在比喻意义上同汉语习语基本相似,但在形象或比喻手法上略有不同,这时我们可以套用汉语中相似的习语来翻译英语的习语。
是习语翻译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般来说,汉英两种语言在习惯、意义、形象等方面完全相同的情况很少,尤其是成语,奈达曾说:“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与句子方面相等(equivalence)的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比较多的相当(corresponding),而绝大部分既不相等又不相当。
”(参考文献6 P113) 但毕竟存在语义相同的情形。
这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心理、逻辑思维、文化等方面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那么在不同民族的成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部分。
套用英语同义成语也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基本一致。
例如:混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2)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比喻意义基本一致。
例如: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抛砖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水浒》第16回中有一句:吴用道:“休得再提。
常言道:‘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只可你知同我知。
”Jackson 的译本为“You must not mention it”said Wu Yong .“There is saying,‘walls have ears, and outside the window is there not a man?’ This plan. Must be kept between you and me only.”其中“隔墙有耳”中“墙”的概念仍未完全消失,而“walls have ears”却在使用中基本消失了“墙”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