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政治经济学(参考答案)
一、单选(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C
2.A
3.D
4.A
5.A
6.A
7.B
8.A
9.B
10.A
11.B
12.A
13.C
二、多选(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符合项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1.B,D
2.A,C,D
3.A,B
4.A,B,C
5.D,E
6.A,B,D,E
三、判断(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正确的填涂√、错误填涂×。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错误
7.错误
8.正确
四、问答(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⑵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
⑶因此,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2.⑴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可以并行不悖,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二重结果。
因为资本积累的发展不仅会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且会引起资本量、从而可变资本量的增加,因而利润量也会增加。
⑵二者同时并存的条件是积累时总资本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利润率下降比例的倒数。
⑶因此,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一个利润率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就是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矛盾。
这一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的加深。
⑴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⑵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⑶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⑷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资本主义各国资产阶级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上述矛盾的展开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3.联系(1)二者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遵循的主要经济规律相同。
(3)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
者是其产生、存在的基础。
(4)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区别:(1)划分依据不同。
商品经济是根据产品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方式来划分的,是相对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
市场经济是依据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来划分的,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的。
(2)反映问题的层次不同。
商品经济反映的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经济较抽象、更接近本质层次的问题。
市场经济反映的是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经济较具体、更接近现象形态的问题。
4.⑴平均利润率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⑵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平均利润率形成同一过程的二重结果。
⑶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都以平均利润率形成为前提,生产价格又以平均利润为前提。
⑷三者是一种逻辑递进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5.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产业资本只有顺利地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才能正常地循环,实现价值的增殖。
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这三个阶段上资本的职能形式不同但都统一于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这一目的。
⑵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表明资本离不开运动,资本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运动,资本一旦停止了运动就不能增殖,因而也就不成为资本。
⑶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处在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处在生产过程,因此,产业资本循环也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6.①由于各部门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客观因素不同,其利润率的高低也各不相同。
②由于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总是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转投。
其结果: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会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资本增加,生产能力增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
直至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投才会暂停。
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③平均利润率(Pˊ)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之间的比率,其公式为:Pˊ=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④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利润也就转化为平均利润(P),即各部门预付总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其公式为:在
Pi=P′·Ci。
其中,C是预付资本;i是某部门。
⑤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定相等,从而使利润是资本产生的假象最终完成,利润的本质和真正源泉被进一步掩盖。
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实质上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和要求,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7.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在于
⑴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地配置资源,为保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克服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建立起适合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保证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运行和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
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保证协调劳动者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必须实行宏观调控。
⑶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市场不是万能的,经常会发生“市场失灵”,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为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⑷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要求。
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是统一的,一致的。
但也有矛盾。
这解决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行为的矛盾,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8.⑴资本国际运动的发展要求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活动连结在一起。
各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⑵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联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或融合。
其主要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一般说来,这些形式体现了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⑶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发展,既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加强,也反映了各国间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竞争的加剧。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与投资,推动了生产国际化的巨大发展。
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融合与冲突、集团之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矛盾与摩擦、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即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总的来看,经济一体化还会呈现加强的趋势。
⑷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国际化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经济全球化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和重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影响与融合、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
积极的一面主要指经济全球化会优化全球的资源配置。
消极的一面包括: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全球化的节奏和格局,经济全球化会导致全球利益的分配不均;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世界市场危机的一些新的因素,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又使得一国经济危机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出来,影响着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⑸信息通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各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目前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远没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