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袋灭菌工艺验证

软袋灭菌工艺验证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软袋)灭菌工艺验证报告验证工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软袋)灭菌工艺验证车间输液 3 线验证方案制订:部门姓名日期品管部验证方案审核:部门姓名日期研发部生产部品管部验证方案批准:日期:验证结果审核:部门姓名日期研发部生产部品管部验证结果批准:日期:1.概述为了改善输液软袋外部的洁净度,本品种采取了双袋灭菌工艺。

内袋灌注药液后,再进行套外袋,内袋和外袋共同进行灭菌,避免了内袋和输液塞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给患者增加了安全感,也方便了医务人员,双袋输液进入手术室内即可使用。

本品为临床上常用的输液品种。

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失水,包括低渗性、等渗性和高渗性失水;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应用等渗或低渗氯化钠可纠正失水和高渗状态;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等。

本公司按最终灭菌药品的工艺进行生产。

鉴于本品化学性能稳定,故采用115℃、35分钟的灭菌温度进行灭菌(Fo≥12),现将灭菌情况报告如下。

灭菌釜的型号:PSMD7280生产厂家: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设备编号:灭菌釜的结构:PSMD型大输液水浴灭菌器为圆形筒体结构,灭菌室最高可承受0.27MPa压力。

筒体材料为8mm厚耐酸不锈钢,支座材料为碳钢板Q235B。

水浴灭菌器将蒸汽通过热交换器间接加热纯化水,并以循环喷淋方式对输液瓶进行加热灭菌,灭菌结束后,冷却水通过热交换器冷却纯化水,对输液瓶进行冷却,使产品温度降到60℃左右。

通常将待灭菌的产品放置在不锈钢架子里,软袋每车为18层,每层30袋,装载后用车子推入灭菌机内。

100ml软袋产品装载12车(约6480袋/批)。

灭菌柜采用计算机与程序逻辑控制器(PLC)进行自动化控制。

灭菌程序中的主要参数,如灭菌加热速率、压力、温度、时间及冷却速率都可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设定。

温度控制系统使用Pt 100探头6只。

一个探头测定循环水入口处的温度,另一个探头测量循环水出口处的温度,其余4个探头直接插入瓶内测定瓶内温度,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连,用于灭菌温度控制,只有当4个瓶内探头中的3只达到设定温度时,才开始记录灭菌时间。

另一个探头用来测定腔室内的压力,并通过压缩空气来调节控制腔室内部压力。

灭菌步骤:装车,进纯化水、升温(热交换循环)、保温(灭菌)、排气及冷却等阶段。

2. 测试方法2-1热电偶校正:2-1-1 校正器材:名称型号厂商检测单位有效期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50~100℃,棒式100~150℃,棒式常州南方仪表有限公司无锡计量测试中心数控超级恒温槽SC—15TG 宁波市海曙天恒仪器厂热电偶K型台湾本厂随用随校测温装置I 7000测温系统台湾2-1-2 标准:每条热电偶在定温点指示值与标准值的偏差≤±0.5℃2-1-3 方法:将热电偶和标准温度计分别置于60℃、90℃和120℃(恒温槽内),进行三点校正,在每个温度下待温度稳定后,每隔一段时间由热电偶读取温度值,取值不少于5个,将每个温度下热电偶读取的平均值为X,标准温度计修正值作Y,求取每条热电偶的回归直线方程Y=mX+r和相关系数R(R≥0.98),即得每条热偶的校正式。

每次验证前后,还在各定温点下将热电偶所测温度的校正值与标准温度值进行核对,其误差应≤±0.5℃。

2-2 空载热分布试验:2-2-1 目的:在空载情况下检测腔内热分布情况及冷点。

2-2-2 标准:恒温期最冷点和腔室平均温度间差值应≤±1.0℃。

2-2-3 验证器材:与2-1-1相同。

2-2-4 测试过程:将经校正的热电偶均匀分布于灭菌柜(釜)腔室内,其中至少1支置于温控探头旁,热电偶安装时不应与腔室内壁(或架子等)接触,按规定程序运行,运行中记录各点温度,运行2次,检查重现性及冷点情况。

2.3 满载热渗透和微生物挑战性试验:2-3-1 目的:在热分布试验的基础上,在Fo≥12的条件下,确定装载中的“最冷点”在灭菌过程中Fo值≥12。

2-3-2 标准:●灭菌期腔内各点平均温度均不低于设定温度。

●最冷点的Fo值≥12。

●最冷点的Fo值与腔内平均Fo值之差≤2min。

2-3-3验证器材:与2-1-1相同2-3-4生物指示剂名称规格放置数量/批供应商备注嗜热脂肪F o≥12 支上海鸿雍生物科技公司其中一支为对照芽孢杆菌2-3-5测试过程:将经校正的热电偶均匀分布于灭菌柜(釜)腔室内,热电偶安装时不应与腔室内壁(或架子等)接触,釜内4个温控探头穿过外袋和输液塞,插入软袋的药液内,用夹具夹紧套袋上的刺破口,按规定程序运行,运行中记录各点温度,同法操作运行3次,检查重现性及冷点情况3. 测试结果3-1热电偶校正:每条热电偶在定温点指示值与标准值的偏差均≤±0.5℃。

【热电偶校正记录见附表1】3-2空载热分布试验:灭菌条件:115℃,35分钟项目次数灭菌期温度(℃) 最冷点与平均温度之差值冷点最冷点釜内平均温度探头号位置123标准灭菌期冷点和腔室平均温度之差应≤±1.0℃。

【空载热分布试验记录见附表2】3.3满载热渗透试验:灭菌条件:115℃,35分钟项目次数灭菌期Fo值最冷点Fo值与平均Fo值之差最冷点总Fo值灭菌期最冷点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MIN MAX平均Fo值123补偿灭菌时间(min):无标准灭菌期腔内各点平均温度均不低于设定温度。

灭菌期最冷点的Fo值与釜内平均Fo值之差≤2.0min。

灭菌过程中“最冷点”的总Fo值≥12。

【满载热渗透试验记录见附表3】3.4微生物挑战性试验:培养温度:60℃,培养时间:48 小时。

灭菌生物指示剂培养结果: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对照位置2-V-A 2-Ⅱ-A2-Ⅲ-B 6-V-C 6-Ⅱ-A6-Ⅲ-B11-V-B11-Ⅱ-A11-Ⅲ-B--- 结果+“+”:表示阳性;“-”表示阴性4. 结论总之,经验证该设备各项性能均符合要求,氯化钠注射液采用115℃、灭菌时间35min,总的湿热灭菌的工艺是安全可靠的, 且符合大容量注射剂的常规灭菌要求。

评价人:日期:附:参加验证人员部门姓名职务日期研发部生产部品管部热电偶校正记录1.标准温度计:编号量程有效期校正公式定温点读数校正值1 Y=( )X+( )2 Y=( )X+( )3 Y=( )X+( )4 Y=( )X+( )2.测温装置:数控超级恒温槽(SC-15TG)3.热电偶检查、校正及核对:探头校正结果验证前核对验证后核对编号检查斜率(m) 截距(r) 相关系数结果℃偏差℃偏差1234506789101112131415结论:校正人:日期:空 载 热 分 布 记 录(第 次)1.热电偶分布图及说明:第 11 车 第 7 车第 2 车 探头号 探头位置 探头号 探头位置 探头号探头位置 1 11-Ⅱ-A 6 7-Ⅱ-A 11 2-Ⅱ-B 2 11-Ⅱ-C 7 7-Ⅱ-C 12 2-Ⅴ-A 3 11-Ⅲ-B 8 7-Ⅲ-B 13 2-Ⅴ-C 4 11-Ⅴ-A 9 7-Ⅴ-A 14 2-Ⅲ-B 511-Ⅴ-C107-Ⅴ-C15温控探头附近探头放置人: 日期:复 核 人: 日期:ⅤⅣⅢⅡⅠA B C2. 标准灭菌期最冷点与腔室平均温度之差应 1.0℃。

3.灭菌过程记录3.1灭菌参数:项目灭菌温度(℃) 灭菌时间(min) 测定间隔(min) 设定值实际值操作人:日期:复核人:日期:3.2灭菌过程中仪表记录开始计时记录时间备注时间灭菌开始时间灭菌结束时间记录人:日期:【具体见灭菌报表和I7000测温记录】4. 测定结果编号恒温期温度平均温度偏差编号恒温期温度平均温度偏差1 92 103 114 125 136 147 1585. 灭菌曲线图:(复印件)6.结论:测试人:日期:复核人:日期:满载热渗透和微生物挑战性试验记录(第 次)1.热电偶分布图及说明:第 11 车 第 7 车第 2 车 探头号 探头位置 探头号 探头位置 探头号探头位置 1 11-Ⅱ-A 6 7-Ⅱ-A 11 2-Ⅱ-B 2 11-Ⅱ-C 7 7-Ⅱ-C 12 2-Ⅴ-A 3 11-Ⅲ-B 8 7-Ⅲ-B 13 2-Ⅴ-C 4 11-Ⅴ-A 9 7-Ⅴ-A 14 2-Ⅲ-B 5 11-Ⅴ-C107-Ⅴ-C15温控探头附近探头放置人: 日期: 复 核 人: 日期:ⅤⅣⅢⅡⅠA B C2. 标准2.1确定灭菌期腔室内各点平均温度均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2.2在Fo≥8条件下,确定装载中最冷点的Fo≥8,且冷点Fo与腔室平均Fo值之差≤2min。

3. 灭菌过程记录3.1.灭菌产品名称:规格:批号:3.2.灭菌参数:项目灭菌温度(℃) 灭菌时间(min) 测定间隔(min) 设定值实际值操作人:日期:复核人:日期:3.3灭菌过程中仪表记录开始计时记录时间备注时间灭菌开始时间灭菌结束时间记录人:日期:【具体见灭菌报表和I7000测温记录】4. 生物指示剂:名称: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厂商:上海鸿雍生物科技公司菌数:CFU/支D121= 分Z=10℃Fo值≥125. 测定结果5.1.温度测定结果编号恒温期温度F0最冷点编号恒温期温度F0最冷点1 92 103 114 125 136 147 1585.2. 生物指示剂培养结果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小时。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对照位置--- 结果“+”:表示阳性;“-”表示阴性结论:检测人:日期:6. 灭菌曲线图:(复印件)7.结论:测试人:日期:复核人:日期:Page 11 of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