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商鞅变法练习题

1.商鞅变法练习题

商鞅变法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材料三赵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

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所获取的巨大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1)结合材料一、二、三概述赵武灵王的改革。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虽说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是不能与秦国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的。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赵武灵王改革不能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

2.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材料: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

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

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

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

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尽管秦朝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性,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鲸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厚……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1)战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弱肉强势;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边境所存在的严重危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改革使赵国成为军事强国。

(2)商鞅变法注重对社会全面的变革,承认土地私有制,消除贵族的固有特权,重用贤能,鼓励耕战,从根本上使秦国走上强盛,是标本兼治,造就秦国最终横扫六合确必然之势。

而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仅局限于军事,它没有政治,经济措施与之配套进行,只是治标,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充其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2.(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1)原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特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通行金属货币;统一形状和质量。

(2)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4.(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原因:秦孝公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2)社会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3)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司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

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