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


I智-自饵吨

万方数据2011年第6期来自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于伟迪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今日湖北(下半月) JIN RI HU BEI 2011(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rhb-xby201106114.aspx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人民社会
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人民社会主 义有五个特征,即以民为本、市场经济、 共同富裕、民主政治和中华文化。从以 人为本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 是人民社会主义。从政策取向上看,人 民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从根本目标看,人民社会主义又是给人 民带来福祉的社会主义,因而也就是为 老百姓所喜欢的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主 义区别于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主义 是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国家社会主义 则是政府控制和配置全部资源,政府包 办所有企业,政府作为创造财富主体。人 民社会主义就是老百姓作创造财富的主 体,政府作创造环境的主体。
展学院) 智一溯咄I
2011年第6期l 15l
万方数据
■学术争鸣
从1949到1956年,由于没有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主要是学习了苏 联。这一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 善,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到1956 年,社会主义工业上升到67.5%,国家资 本主义工业上升到32.5%,资本主义工 业下降到接近零,说明这一时期的建设 基本路线是正确的,是符合当时中国国 情的.也就是说,领导这段时间经济建 设的毛泽东的思路是基本得到公认的、 正确的。 1956年,我国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初步建立起来了。那么,到底该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呢?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 想上存在两种趋向。一种是发展趋向是 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正确和比较 正确的趋向,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 策和实践经验。这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 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 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 策,积累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 践经验。毛泽东认为:“我们不能走世界 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 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 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 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 的现代化的强国。“人类总得不断地总 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 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 的。”这说明,毛泽东已经意识到,虽然学 习苏联有当时的历史必要,但苏联的国 情和中国是不同的,也不是所有经验都 是可以成功照搬的,学习苏联终究不能 代替对自己道路的寻求。中国自己的社 会主义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必须要自 己探索。党希望能避免大的挫折,但后 来的历史表明,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 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估计不足的。然 而,无论如何。这样的问题只能在探索的 实践中去解决。“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
学术争鸣■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
文/于伟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 作为一个独立概念,“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正式出现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 大报告中,但报告并没有对这个概念的 含义作出明确界定。 从学术界来看。不少学者进行了积 极探讨,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观点和 思路。如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 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就是说,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 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统 一。赵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充分的社
会保障。社会主义就是将剩余价值的大 部分收归社会,然后向全体居民提供社 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使剩余价值为社 会所占有。所以说,社会主义就是社会 保障主义,社会保障到多少度,社会主义 就到多少度,和谐社会就到多少度。坚 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充分的杜会保障。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
差别租’’行为的发生 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 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从各个方面促进 教育的发展,不断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 资金向教育方面流动,从更广阔的角度 保证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达到最优。要 采取切实政策,鼓励私立、民办中小学发 展,放开、扶植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满 足一部分入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使 政府能集中力量推进落后地区的义务教 育,在推进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方面。在 推动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方面,要加大资 金,从硬件和软件上双管齐下,从根本上 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 政府应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 更加积极的作用。政府应当树立正确的 教育资源配置观:在教育水平的发展中 尽量缩小差距,增加公平性,大力发展西 部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落后 地区的教育水平.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质上其 主体的一种利益表达与整合过程:而其 价值取向作为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 分和重要特征,决定和支配着主体的价 值选择。在托里森的定义中,“寻租是 为获取人为的收入转移而耗费的稀缺 性资源。”这种人为的稀缺一旦产生,寻 租活动的非经济性就难以避免。现在 愈演愈烈的“择校风”和各种“关系费” 正是这种寻租的生动体现,教育寻租行 为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社会 福利的损失。 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是一种利益倾 向,这种利益倾向是由教育政策主体本 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教育政策的主 体,政府必须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起主 导作用,通过政策制定,合理分配教育资 源,使教育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 有,方才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社会主 义改造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使中国由一 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为强大的现代化国 家,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关于这条道路的内涵,中共十七大报 告对此作了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 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变化 的国内外形势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探 索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 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 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王怀超提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 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 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 引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旗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
152
己的经验……外国经验不管是那一国 的,只能提供参考。”这说明,毛泽东坚持 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原则,开始了对符合中国特点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 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 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社 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 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 来源”。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 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现在我们所处的 时代和面临的历史条件。虽然已经和毛 泽东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面临 着艰巨的任务,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 战。要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成功地迎 接各种挑战,就仍然需要学习毛泽东勇 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敢于走自己 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 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邓 小平从马克思注意基本观点出发,在实 践中借鉴两种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认为 我国应建设成为一个既不同于以国有制 为主的苏联模式,又不同于以私有制为 主的瑞典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由此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判断社 会主义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的著名论 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说法显 然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一致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 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 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理论 创新的源泉和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 最基本的原理只有两条:人民利益高于 一切;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
0・■・.‘・■・■・一・小一・一I・一‘・.‘・一・币+.I・.t・.‘・.‘・一・+.I・+_I・++.‘・.‘・I‘・+.‘・++币.‘・一‘・一・_I・一I・.I・+_t・■・+一・+ (一)发展教育,扩大机会。缩小教育
(二)加强教育立法。防止教育中“寻 四、结语 教育公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 育从它产生开始就承担了传递人类文 明,创新旧人之智的功能。在社会越来 越来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在传递文 明,促进社会发展之外,教育正承担着现 代社会公认的一种社会流动渠道。而且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教育是现代社会为 数不多的几种向上的社会流动渠道,也 是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因此教育公 平维护着社会公平,保持阶层流通渠道 的功能就越发重要了。教育公平与社会 公平之间有着很多扯不清的联系,或者 从本质上讲,两者是统一的,社会不公平 包含着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公平是社会不 公平的集中表现。因此,为了建设和谐社 会,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的时候,应该更 加突出“公平因素”,建立真正的教育公 平,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
此,我们应有以下认识.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
主义。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实际就 是实现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所以,在最 一般的意义上,所谓社会主义。实质上就 是普遍幸福主义。普遍幸福主义就是大 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是对社会主义直 白、明了的解释。凡是有利于老百姓幸 福、有利于老百姓过好日子的价值观和 结构,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反过来,不利 于老百姓幸福、不利于老百姓过好日子 的,就不是社会主义。近年来的改革方 向之争,实质上是主张深化改革的功能 社会主义与主张退回传统结构的结构社 会主义之争,而并不是结构社会主义者 所谓的姓“资”姓“社”之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