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学院:专业:指导老师:作品时间: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意义正文: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在十五大报告中,详细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一新阐释,既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基本理论,又充分吸纳了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

是对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和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有机整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内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时有表现。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

“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使文化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国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异域文化的挑战,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抗撷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世界格局下各种文化发展不平衡首先是全球视域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极不平衡,西方特别是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长期以来一直以文化霸权的方式影响我国文化建设的进程,这种状况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严峻环境下,如何做到因势利导、挺立起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成为当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世界格局下各种文化发展的趋势其次是在世界发展主题由战争向和平转换的背景下,西方日益热衷于以文化侵略的方式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各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以领军未来科技发展潮流的同时,都纷纷加大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文化多极化与文化一体化并存的趋势。

从当前形势看,“尽管美国“一超独霸“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打破,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强劲。

世界各国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维护民族独立与文化特性,企盼和平与安宁、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样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反对“文化殖民主义“的呼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同。

“这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综上可知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是应对当今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个发展建设祖国就必须发展经济的时代,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亦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规律的反映。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错综复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会引起生产、分配、消费等各领域的重大变革,而且经济的变革也必然会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重大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不仅人们利益格局的调整,会引起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当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广为渗透于社会各领域后,导致了一部分人价值观念发生偏差,所以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尽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以应对精神文化领域面对的重大挑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

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

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

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

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是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命题。

新世纪新阶段,文化业已成为社会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的关键点,新兴文化产业更是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领域。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命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判断表明。

党已充分认识到文化与经济、政治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对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予以了深刻体认,这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新命题其次是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新命题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破解了发展中的难题,中国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同。

但社会转型与“时空压缩”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的“失和”上,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具体表征为: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结构重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影响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了在文化价值层面解决“失和”难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新命题,为解决社会层面的“失和”难题提供了精神文化的支撑。

可见,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立足于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的文化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西”文化论争的科学的解答。

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视阈。

五、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

如果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就会倾覆,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

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论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实践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