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法宣传,法律基础知识ppt

普法宣传,法律基础知识ppt


法律事件可以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 种。
• 社会事件有政变,游行示威,战争等, 自然事件有自然灾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 亡等。
补充: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 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 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注意:并非一切的民事行为都是“民事 法律行为”只有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 条件的民事行为,才具有法律确认的 法律效力。
中国法学会)
企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一般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 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 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eg:学校、医院
• 其他组织
• 国家
• (国家是个抽象的概念 ,多由国家机关或授权的 组织作为代表参加)
eg: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
(五)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 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 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六)民族自治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 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应报全国或省级人民代 表大会常委会批准之后才生效。[注意:只有人大,不 含人大常委会。]
新法优于旧法
《婚姻法》解释(三)中对房产部分的颠覆性修改
《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 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 下的,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 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婚姻法解释(三)》第十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 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 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 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不能达 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 方。
• 例:甲乙两人因纠纷争吵,乙性情暴躁,遂捡起 路边的一块板砖将甲打伤。为此,甲住院花去医 疗费用1万元。甲要求乙承担自已的医疗费,不料 乙拒绝。无奈之下,甲只好将乙告上法院。请求 法官判决乙承担自己的医疗费、误工费。
• 例:邻居装修,将大量垃圾倒在甲家门口。甲向 邻居要求将垃圾清理干净,且不得再次倾倒垃圾 在自家门口。
系包括: 一、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与宪法相违背的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 条例、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均属无效; 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效力高于行 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的效力又应高于全国人大常 委会制定的法律; 三、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 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 政府规章; 五、上级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于下级政府规章。
同时有注册资本及专线接入费用、网络安 全监控设备、防雷击设备和安全监控设备 等强制性要求。除此之外,《互联网上网 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另行规定了若干 限制性条件: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 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 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 进入营业场所等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 运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引导、鼓励和限 制市场主体参与国民经济运行活动而形成 的一种经济管理关系。 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 工具。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根据 经济运行的不同事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 策基本取向三种:1、紧缩性政策,即当总 需求超过供给时,经济运行“过热”,出 现通货膨胀的趋势时,应当采取压缩总需 求,抑制经济“过热”和治理通货膨胀的 政策;2、
第二节: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成立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法律规范 = 法律关系 行为、事件 概念、 主体、 内容、 客体
(二)主体
• 自然人 须有权利能力和相应的行为能力。 •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为完全行为能 力、不完全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
组织
• 国家机关、(公安局、教育局、县政府) • 社会团体、(中国红十字总会、宋庆龄基金会、
案例一
案例一:
在功能上互联网产业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一方面,通过网吧的互联互通,广大的青 少年能接入浩瀚的虚拟世界,在知识的海 洋里遨游,大大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视 野,这种青少年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与交 往手段,无疑是具有正当性的。另一方面, 由于互联网的难以控制性、青少年自我控 制能力较差,使得网吧黄赌泛滥,青少年 上网成瘾,负面作用突显;更由于网吧作 为公共场所安全性缺乏,出现了许多重大 灾害事件。政府不断提高市场准入的“门 栏”。要获准开办网吧,需要得到公安局 的审核证明,文化局的筹建证、文化许可 证,工商营业执照。
四、经济法调整对象 市场主体关系 市场秩序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 社会保障关系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它 是市场中人的因素,是市场活动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承担着主要 的社会责任。为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国家必须对市场主体及其活动进行必要的 干预 ,包括主体的设立、法律地位、治理 机构、市场准入、财务会计制度、监督检 查等。
二、法的渊源(法的形式) 5w多部法律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二、法的渊源(法的形式)
每一民主国家最根本的法的渊源,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 最高的。
(一)宪法
1、狭义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 件。
(二)法律(狭义)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 定、规定、办法等,也属于“法律”类法的渊源。
现代的法:
天平代表法律的公平
华表代表中华,即说 明我们的法院是人民 的法院 齿轮和谷穗代表工农 联盟
(二)特征: 1、调整人们行为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 、认可的社会规范 3、法是以规定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为内 容社会规范 4。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 许霆案
• 2006年4月21日,许霆在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 取出1000元后,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 狂喜之下,许霆连续取款5.4万元。当晚,许霆回到住处, 将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后 反复操作多次。 后经警方查实,许霆先后取款171笔,合计17.5万元;郭 安山则取款1.8万元。事后,二人各携赃款潜逃。 • 同年11月7日,郭安山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全额退还 赃款1.8万元。法院审理后,法院认定其构成盗窃罪,但 考虑到其自首并主动退赃,故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 处罚金1000元。而潜逃一年的许霆,17.5万元赃款因投 资失败而挥霍一空,今年5月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 获。
1、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所制定的 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三)行政法规
2、国务院所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凡属于规范性的,也 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1、部门规章:由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 能的直属机构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规章
2、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 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 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 范性文件。
义务:
• 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或者合同所约 定的),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履行的 行为或必须的不作为。 • 义务以权利主体的权利范围车上到武昌火车站,下车时匆忙之 间遗失了自己的手机。随后,该手机被出租车司 机拾得。甲发现手机遗失后返回,向该司机要求 返还自己的手机。
(五)法律事实
• 由法律规范所确认的,能够引起法 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情况, 包括行为和事件 • 法律行为(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 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作为和 不作为)
• 事件:不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 法律事件 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 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 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四)、法律关系客体
• 概念: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 担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物(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 行为(演唱会上的演唱行为,满足 众的权利,) 智力成果(汪峰诉旭日阳刚问题) 人身利益(范冰冰名誉案)

例1、甲学校与乙教师鉴定独家授课合同。 主体:甲学校和以教师 内容:乙教师获得报酬的权利,授课的义务。 甲支付报酬的的义务,让乙履行独家授课 合同的权利。 客体:行为,即乙授课的行为和不得在其他 家授课的行为。家支付报酬的行为。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趋势 时,应采取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 结构调整,抑制通货紧缩的政策。3、中性 政策,即当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相适应时, 就采取稳定总需求,既防止通货膨胀也防 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在各国宏观调控的具 体实践中,针对复杂的现实情况,财政政 策与货币政策有多重组合,即“双紧型”、 “一松一紧型”、“一松一中型”、“一 紧一中型”等。
民事行为从内容上分为:合同行 为、物权行为、婚姻行为、遗嘱行为、 收养行为等。
民事行为从效力上分为:有效的 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 定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 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
第三节: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法律关系主体为了产生、变更或者消灭 一定法律关系而实施的合法行为 二、特征 1、能够引起预期法律后果 2、以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 3、合法行为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 2005年2月22日,江苏省淮安市荣达通讯有限公 司(原告)在淮安市邮政局(被告)所属速递公 司邮寄手机22部至浙江省杭州市东方通信销售服 务有限公司该邮件被丢失。 • 原告起诉:要求被告赔偿手机损失31910元,承 担本案诉讼费用。 • 被告辩称,原告不能证明邮件的价值,其诉讼请 求缺乏事实依据。同时,本案是邮政合同纠纷, 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即赔偿邮资 的2倍。 • 2005年9月29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2条第2款之规定 判决:被告于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赔偿原告手机 损失23646.81元。 • 一审判决后,淮安市邮政局部副,提起上诉。淮 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