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卷讲评课教案及PPT

试卷讲评课教案及PPT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试卷讲评课教案 ● 教学目标 1.能客观准确分析试卷的得失情况。

2.对共性的难点问题有突破性收获。 3.学会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4.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的能力。 ● 教学重点 1.分析诊断试卷的得失。

2.同类文的比较与拓展。 3.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句子含义。 ● 教学难点 1.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精准地组织答题的语言。 ● 教学策略 1.采用自我分析的方式查找病因。

2.采用专题讲解的方式突破难点。 3.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规律。 4.采用知识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 5.利用诗歌朗读的方式提高兴趣。

●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活课堂(5分) 1.出示古诗,学生朗读。

2.教师解读,引入课堂。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要经过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即高瞻远瞩,确定目标;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执着追求,坚持奋斗;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豁然领悟,功到事成。而我们的考试也经过了这样三个过程: 1.考前准备,确定目标。

2.考中答题,冥思苦想。 3.考后评析,豁然领悟。

希望今天通过对试卷的评析和诊断能带给大家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恍然大悟。

附:课件出示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考前准备,确定目标)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考中答题,冥思苦想)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考后评析,恍然大悟)

二、望闻问切,分析诊断。(37分) 教师过渡语 《黄帝内经》第三十三章说道:“中医四诊为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问症状;切,指摸脉象。"今天我们就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法诊断一下我们手中的这份试卷。 1、环节之一:望。(6分)

课件出示※看题目。(试卷的布局及相关考点) ※看卷面。(卷面书写及得分情况) ※看得失。(评断答题的优势及劣势)

课堂活动 (1)学生观察分析自己的试卷。

(2)请学生说说自己观察思考的结果。

教师赠言一:看的不是分数,是得失。 2、环节之二:闻。(6分) 课件出示 ※听数据。(关于本次考试的数据分析) ※听分析。(学生分析考前准备、思维过程、答题困惑、考后反思) ※听重点。(确定本课时重点:1、句子理解。2、同类文的比较)

课堂活动 (1)数据呈现。考试数据分析: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闪光点、

失误点。 (2)自我分析。不同层次的3名学生谈试卷反思。

(3)确定重点。根据学生的自我反馈信息,确定本课时突破的两大重点。(句子理解及同类文比较)

教师赠言二:听的不是数据,是反思。 3、环节之三:问。(5分) 课件出示 ※问课本。(拼音题、古诗题、文言题参照课本解决) ※问同学。(排序题、语病题、简答题由组长讲解) ※问老师。(共性的难点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课堂活动 (1)分小组活动。先依照课本订正拼音题及古诗默写题。

(2)组长为本组成员讲解错题。 (3)教师巡视,随机点拨。

教师赠言三:不要过于追寻答案,答案只是一个结果。 4、环节之四:切。(20分) 课件出示 ※教师把脉。(突破句子理解题) ※小组诊断。(突破同类文的比较) ※共开药方。(总结答题规律)

课堂活动 1.教师把脉,突破重点。(关于句子理解题的突破)

※中考命题趋向及习题特征解析深圳市09年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08年中考第13题(请联系本文,谈谈你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

看法)、09年中考第11题(对词语“错误”一词的理解分析)都考过类似题目。

试卷的第18题题目为: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如何理解句子在具体环境中的含义,及其对自我的认识和解读。

※解题步骤回顾 (1)审清题目:抓住得分的关键信息。(生活体验,两句话,理解)

(2)解读句子:“就是”所传达的语气,太阳的比喻义。 (3)组织语言:分层次、有顺序、有文采的进行表达。

※正确答案公布 “家园就是家园”用肯定的语气说明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一、永难割舍的情感,是无法也不需要用生硬的道理说清楚的。(1分)家园就是“我”心中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1分)也许我们身在家园,也许我们远离故土。(1分)无论怎样,对家乡的热爱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化而淡漠。(1分) ※典型错误展示 答例1:说明了作者对生死都是一样的,不在乎生与死,只在乎自己的太阳,只有这样才能活得精彩。 答例2: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园只有一个,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家园落日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答例3:在自己的故乡里,想起了许多事情,说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生评分 教师和学生给答案评分。

※原因剖析 (1)答非所问。启示:要紧扣问题来答题,不要偏离左右。

(2)答题不全。启示:要顾及题目中的所有信息,不能有漏点。 (3)表达含混。启示: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秩序混乱。启示:要有层次有条理的组织语言。 (5)语言枯燥。启示:要调动丰富的情感运用丰富的词汇表达。

※口诀歌:句子理解有规律,审清题意是关键,语言解读要深刻,联系自我悟情感,文采飞扬来表达,满分轻松拿到手。

2、分组讨论,诊断归纳。(文言文意的比较和拓展) ※例题呈现 原题题目: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的主题。请你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两者劝谏的目的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甲文作者通过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来劝谏统治者应该善于发现人才、赏识并重用人才(2分);乙文邹忌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形象设喻,来劝谏统治者应该广开言路,除蔽纳谏,修明政治。(2分)

※答例呈现 答例1:前者目的在于批评,后者在于建议。 答例2:甲文与乙文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先举例后论主题;不同的是甲文语言直接,直奔主题,乙文用比较委婉的方法来劝谏,后者更容易让人接受。 答例3:甲文是劝谏统治者要发现人才,赏识人才,重用人才;而乙文是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采纳谏言,修明政治。

※分组讨论 请分析上面几组答例,为什么这些答案不能得满分?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表明观点 (1)表述要具体。没有抓准重要信息回答。 (2)审题要准。抓住关键信息,找准题目中的 “有何不同”、“劝谏的目的”等关键词。 (3)答题要全。只是回答了劝谏的目的,但是却没有结合文意。

※口诀歌:同类比较求异同,把握内容是关键,主题拓展不可少,分点表述思路清,轻松答题志必得。

※同题拓展 题例展示:(09年中考题《论语》和《公输》的比较)甲文体现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先简要解释“兼爱”、“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兼爱就是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的意思。非攻就是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既要重视个人修养,又要关爱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标准,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教师赠言四:试卷只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洗具(喜剧),餐具(惨剧)。老师希望,握在你们手中的都是喜剧。

三、朗读古诗,结束课堂。(3分) 教师结束语 当经过登楼远眺确定目标,衣带渐宽冥思苦想之后,我相信通过今天的试卷评析,我们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恍然大悟。当经过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历练之后,我也衷心祝愿我们试卷的茶几上摆满令人满意的喜剧!

考试三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评析四境界 1.看的不是分数,是得失。

2.听的不是数据,是反思。 3.不要过于追寻答案,答案只是一个结果。 4.试卷只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洗具(喜剧),餐具(惨剧)。

握在我们手中的终将是喜剧!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试卷讲评课实录

师:记得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要经过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

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即高瞻远瞩,确定目标;第二种境界为? 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即执着追求,坚持奋斗;第三境界为? 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