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对环境得影响【水气净美无尘沙土】1、水:截流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气:调节气候3、净:净化空气4、美:美化环境5、物: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6、尘:吸烟除尘7、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8、土:补给土壤有机质雨林9、维持地球大气碳氧平衡雨林10、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二.植被破坏得影响1、植被涵养水源得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2、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3、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4、地表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5、温差变大,气候得大陆性增强6、破坏生物多样性7、生态环境恶化8、水土流失加剧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贫瘠雨林9、全球变暖,不利于全球碳氧平衡三.保护森林/雨林得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加强对森林/雨林得管理与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鼓励保护性得开发方式,如森林/雨林观光、生态旅游4、采育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5、加强缓冲区得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森林/雨林区得机会6、提高木材利用率7、开发木材替代品保护本国森林8、从国外进口木材国际保护雨林9、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与保护中获益四.地表环境特征得描述1、地势xx高xx低2、地表水源充足/干旱缺水3、植被:多xx植物覆盖/沙漠广布植被稀疏4、土壤五.荒漠化得原因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河流欠发育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得沙质沉积物3、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利于风沙活动4、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生态环境失衡,地表易起沙5、纬度较高,下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6、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使用与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灌溉方式不当提醒:荒漠化得表现1、土地沙漠化2、石质荒漠化3、次生盐碱化六.治理荒漠化得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沙漠边缘封沙育草②营造防沙林带③设置沙障)3、调节农林牧之间得用地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得能源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兴建沼气池③推广省柴灶)5、控制人口增长,注意环境保护6、保留残茬,积雪保墒七.荒漠化得危害1、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2、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场减产,造成经济损失3、引起风沙灾害八.方格沙障得作用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2、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3、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九.湿地得成因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降水集中且多暴雨3、河网密集径流丰富/秋末春初凌汛,地下水位高4、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漫长/气温低,蒸发微弱5、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6、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7、沿河多沼泽/地处河口三角洲多滩涂十.湿地得作用1、涵养水源2、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3、降解污染物4、调节径流5、保护生态环境6、蓄洪防旱7、保护生物多样性十一.湿地退化得影响1、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2、淡水资源减少,水位下降3、气候大陆性增强,气候趋于干旱,气温日较差增大4、降水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5、水体净化能力下降,水质变差6、生物多样性减少十二.、影响气温高低得因素1、地形:①谷地、盆地地形不易散失热量,气温高②阴坡温度较低阳坡温度较高③地形平坦,冷空气可长驱直下,气温低④地势xx高xx低,阻碍冷空气气温较高/利于冬季风停滞气温较低2、纬度3、海陆位置4、下垫面5、气压带风带(例:受西风带影响,气温较高)6、沿海洋流得性质7、距冬季风源地远近8、海拔9、人类活动(例:排放温室气体)十三.全球变暖得影响1、海平面上升2、作物:①高纬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②低纬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作物减产3、旱涝灾害加剧,加剧水资源得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十四.应对海平面上升得措施1、研究海平面上升得影响,加上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2、加固加高防洪墙,修整河道,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3、建立沿海防护堤坝十五.、酸雨得危害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生长3、侵蚀建筑物与文物古迹4、危害人畜健康十六.减少CO2或SO2得措施1、植树种草2、防止森林火灾3、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多使用清洁能源4、减少废弃物得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5、进行技术革新,减少该气体得排放6、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限制排放该气体多得企业7、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得政策支持与经济补贴8、加强宣传教育,提倡低碳生活十七.航运得有利条件1、地形平坦,水流平缓,利于航行2、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变化小3、冬季无结冰期/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4、河网密布,运河众多,形成庞大得内河水运网5、河流含沙量小,河道不淤积6、河流流向与运河方向一致7、人口多,经济水平高,客货量大8、运河与多条河流想通,水位相对稳定9、避免海风与海浪得影响十八.港口得有利条件分析1、背风避浪,港阔水深,利于停泊2、经济腹地广阔,依托较大城市/联系着国内得经济发达地区,客货流量大,海运繁忙3、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便于安排港口设备4、交通便利,利于客货集散5、政策支持6、纬度低,终年不冻7、海运价格低十九.某地大气污染严重得原因1、谷地/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不利于污染气体得扩散2、干旱少雨,加剧粉尘等颗粒物得污染3、(冬季等)存在逆温层,不利于垂直方向得气体扩散4、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对大气得污染严重5、工业布局不合理6、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以煤炭等为主二十.土地盐碱化得原因1、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2、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距地表近3、灌溉方式不合理(例: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措施:1、地膜覆盖2、调节控制水盐运动二十一、河流入海口多得原因1、地势低平,河网密布2、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易改道3、泥沙淤积,排水不畅,易形成新得入海口4、流域内降水多,径流量大二十二、流域开发得影响有利:1、解决水资源时间上得矛盾,防洪防旱2、利于航运3、提供大量电力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得发展4、库区水面宽阔,河流舒缓,对两岸冲刷作用减弱,利于水土保持5、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得发展6、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7、利于水产养殖8、利于农业灌溉,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稳定水源,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不利:9、下游平原失去定期泛滥带来得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10、河口外得鱼类失去饵料,鱼类资源减少11、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线遭到侵蚀后退二十三、水库得选址1、位于峡谷出口最窄处,建设大坝工程量小2、淹没线以下得居民点少,移民少3、地质稳定4、水量充足5、地势低洼开阔,蓄水量大二十四、开发与利用水资源得措施开源:1、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2、修建水库,蓄积丰水期得河水3、开渠引水,把水资源丰富地区得水适当调入水资源贫乏得地区4、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节流: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6、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7、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得重复利用率8、提高水价,实行阶梯水费政策防污:9、加强管理,减少污水排放,防止水体污染10、减少农药得使用与水产养殖11、保护植被/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十五、过量开采地下水得影响1、导致地下水枯竭或水位下降2、沿海地带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变差3、导致地面沉降或坍塌4、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下渗污染地下水二十六、渔场形成得条件分析有利:1、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并形成水障,鱼类聚集2、处于上升补偿流处,带来海底营养盐类3、处于河流入海口,饵料丰富4、位于面积广阔得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5、盐度适宜不利:1、过度捕捞2、石油资源开发等造成水质污染3、饵料不足4、盐度过高二十七、洋流得影响1、增温增湿/降温减湿,影响沿岸地表植被、气候2、上升流、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3、海轮顺流节省燃料,加快速度4、寒暖流相汇处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5、加快污染物得扩散,有利于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6、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水分得输送与交换,维持全球热量与水分平衡二十八、某地潮位高得原因1、河口为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到窄,潮位被退高2、河口受xx风得影响,风助潮势,推高潮位3、河流年径流量大,入海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二十九、不合理使用化肥得影响1、土壤板结,危害农作物生长2、污染水源,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3、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类健康三十、西欧乳畜业得有利区位条件1、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良潮湿,多雨多雾,利于牧草生长2、地形平坦,利于牧草与精饲料种植3、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有饮奶习惯,市场广阔4、机械化程度高,生产专业化5、距离市场近,交通便利三十一、观光农业(农家乐)得优越性1、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得农闲时间,增加了农民收入2、减少运输与销售成本3、带动食、宿、娱、购业得发展三十二、沼气农业园得优越性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利于农林牧渔业得发展,提高了农业产出率与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高2、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就业3、利用沼气作为清洁能源,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并减少大气污染4、增加了有机肥,提高了土壤肥力5、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三十三、山地垂直立体农业1、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得生产潜力,提高农业产出率2、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3、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得灵活性及对市场得适应性三十四、解决农业丰产不丰收问题得措施(以赣州脐橙为例)1、加强宣传,积极开拓脐橙市场2、培育优良品种3、加强交通建设4、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5、提高农业生产与冷藏保鲜技术三十五、商品农业得可持续发展方向1、注重生态环境保护2、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发展交通4、提高保鲜技术水平5、利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6、面相市场,加大对大宗商品粮得生产三十六、老工业区经济衰退得原因1、资源枯竭2、生产结构单一,面对市场得灵活性不强3、工业用地紧张4、环境污染严重5、工业产品得科技含量不高三十七、老工业区得综合治理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搬迁污染企业3、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4、发展清洁生产、清洁燃烧等技术,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5、发展交通运输,完善交通运输网6、植树种草,美化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7、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8、回收利用废弃物三十八、工业聚集得影响1、加强企业间信息与技术得交流与协作2、减少运费与能耗,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扩大总体生产能力3、共用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4、造成地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供应紧张三十九、工业分散得影响1、寻求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2、环境污染小,利于环境保护3、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信息得调动4、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四十、如何发展产业集群1、加强企业间得分工协作2、建立完善得产供销服务体系3、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提高服务能力4、培育优质品牌,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得保护5、充分发挥集群内龙头企业得责任,提高集群得竞争力四十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得影响1、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3、提升经济、技术发展水平4、促进城市化进程5、提升现代化服务管理水平6、减少环境污染,美化城市环境四十二、解决农工盲流得措施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2、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与机械化水平3、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4、合理有序引导与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5、加强对农民工得技能培养与提高教育四十三、城市化得表现1、城市面积扩展,规模扩大2、城市人口增多3、出现明显得功能分区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增大四十四、城市化带来得问题1、生物得多样性减少2、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3、形成酸雨,水质变差4、废渣影响土地质量下降5、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风向四十五、卫星发射地得有利区位条件1、风速小,多晴天,大气透明度好2、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3、地广人稀或海域广阔,安全性高4、纬度低,便于发射,节约燃料5、交通便利,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6、隐蔽性好7、利于国防8、技术水平高9、能源充足四十六、航空港得有利区位条件1、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货运量大2、地形平坦开阔,无高大山脉阻挡航行3、坡度适当,利于排水4、地势较高5、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6、地质稳定7、石油资源丰富,燃料补给费用低四十七、盐场得有利区位条件1、海滩平直,地势缓斜开阔,沿岸滩涂广阔2、日照时间充足,气温高,蒸发快3、多晴朗天气,降水少,日照长4、河流淡水注入量少,海水盐度含量高5、周围加工能力强6、多风,加快蒸发速度四十八、交通建设得意义1、提高运输能力,促进人员流动与货物流通2、加强双方合作,促进文化交流3、促进资源与资金得优化配置4、加强沿线联系,促进经济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5、缩短运输时间,节省运输成本6、缩短运输距离,缓解运输压力四十九、城市交通格局得变化1、交通运输方式增加2、交通运输路线更密集3、交通布局更合理4、铁路移出城市,出现环城公路1.背下以下顺口溜:水土生资灾地气洋市交政历人位劳科服军旅基开环信协2.解释①自然方面水(河湖水资源)土(土壤)生(生物)资(资源)灾(自然灾害)地(地形地势)气(气候气温)洋(洋流)②社会方面市(市场)交(交通)政(政策)历(历史)人(人口数量)位(位置)劳(劳动力)科(科技)服(现代服务水平)军(军事)旅(旅游)基(基础)开(开放程度)环(环境)信(信息通达度)协(社会协作水平)3.答人文地理得题目时,要注意在脑海里搜寻区位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