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考点热度★★★☆☆一、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1.分布及现状(1)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特别提示】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图文拓展〗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

对应的含义如下: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考向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2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的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热带雨林破坏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

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地,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最适宜的橡胶造林区。

材料二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近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砍伐后种橡胶林,导致当地雾日比以往减少很多。

材料三图1为2010年西双版纳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变化图,图2为原始森林和橡胶林的结构图。

(1)试推测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

(2)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砍伐后种橡胶林,导致雾日比以往减少很多,简析该地雾日减少的原因。

(3)该地原始森林砍伐后种橡胶林,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简析其原因。

(4)说明该地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全年高温;明显地分为旱雨两季,降水丰沛。

(2)原始森林砍伐后种橡胶林,群落结构单一,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林间空间增大,风力增强;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水汽变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加,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

(3)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雨季淋溶作用增强,土壤养分流失较快;枯枝落叶减少,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减少;地面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农业化肥的施用,土壤受到污染。

(4)天然橡胶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天然橡胶的市场需求增加;单位面积产值高,经济效益较高;政策支持。

【解析】(1)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原始森林砍伐后,风力增大,水汽减少,雾日减少。

(3)从图中可知天然橡胶林比较稀疏,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雨季淋溶作用强,土壤养分流失严重,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土壤遭受污染,土地生产力下降。

(4)从技术、市场、政策、效益等方面分析:天然橡胶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天然橡胶的市场需求增加;单位面积产值高,经济效益较高;政策支持。

下列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

读表,完成1—2题。

0 00 5 0—2000 0—2005 0—2000 0—2005南亚 77 551 79 678 79 239213 -88 0.27 -0.11①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②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③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④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是A .土壤含水率上升B .地下水储量增加C .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小D .生物多样性减少(2018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监测)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

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

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

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

据此完成3—5题。

3.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A .林内郁闭度大B .林外降雪较多C .林内气温较高D .林外风速较小4.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A.慢,风速较小 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C.快,太阳辐射较强 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5.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A.春季融雪量增加 B.融雪速度降低C.融雪时长缩短 D.河流汛期提前(2018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下表示意我国干旱地区(祁连山)不同森林覆盖率与河流枯水期径流量的关系。

据此完成6—7题。

6.该表直接反映出干旱地区森林可以A.减少枯水期径流量 B.增加枯水期径流量C.减少洪水期径流量 D.增加洪水期径流量7.针对黑河上游下段枯水期径流量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兴修水利工程蓄水 B.改进农业灌溉技术C.落实植树造林规划 D.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建设。

据此完成8—10题。

8.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9.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10.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林带建设,使林场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②虽没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④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来源:学*科*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18届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三4月月考)法国梧桐和香樟都是典型的城市行道树。

下表为法国梧桐和香樟树部分特点比较。

在法国梧桐的种种问题暴露之后.香樟就成了重要的替代树种之一。

2016年6月,杭州最新的城市绿化数据反映杭州城区大约有行道树15万多株,其中法国梧桐只有1.3万多株。

读表完成11—12题。

11.杭州的法国梧桐易倒斜的时间和气象因素是A.1、2月份的积雪 B.2、3月份的梅雨C.7、8月份的暴雨 D.8、9月份的台风12.与法国梧桐相比,香樟树作为城市行道树的明显缺点是A.冬季采光小佳,树枝易被积雪压断 B.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差C.夏季遮荫不足,导致气温日较差大 D.防风固沙、吸烟滞尘的生态价值低(2018届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三期中联考)下表为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及净初级生产力。

读下表回答13—14题。

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全部有机物同化量,即光合总量,叫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自养呼吸消耗。

13.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NPP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森林面积更广 B.光合作用更强 C.年平均气温更高 D.温室气体更少14.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系统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日较差不同 B.年降水量不同C.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D.绿色植物总量15.(2018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

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大量湿生苔藓。

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

下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16.(2018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红树林指分布在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红树林最适合生长温度是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0℃,当最冷月与平均气温低于5℃以下时任何红树植物均不能生存。

沉积物是红树林立足的基础。

红树林适合生长在pH值低、高水位、细质的冲积土上,红树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中。

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积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是守卫海岸的卫士和消浪先锋。

下图为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1)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红树林的生长环境。

(2)与西岸相比,澳大利亚东海岸红树林物种丰富,分析其原因。

(3)结合红树林的生长习性,归纳红树林的环境效益。

(4)近年来,全球许多地方红树林破坏严重,导致环境问题严重,指出保护红树林的措施。

(2018年江苏卷)“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

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

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据此回答1—2题。

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提高林地生产力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3.(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