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过: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17.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归:1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庠序:19.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艺:2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三.指出下列句子类型,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2.制,严邑也。

3.虢,虞之表也。

4.吾乃梁人也。

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6.百乘,显使也。

7.郄克伤于矢。

8.君能补过,衮不废也。

9.故不能推车而及。

10.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11.君何患焉?12.许子奚为不自识?1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4.姜氏何厌之有?15.“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16.尔贡苞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1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1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19.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2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词(如果有多个全部指出),并解释词义(每题2分,10题,共20分)1.晋灵公不君。

2.从左右,皆肘之。

3.鄂侯争之急,辩之急,故脯鄂侯。

4.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5.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6.君子正其衣冠。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8.不食三日矣,食之。

9.晋侯饮赵盾酒。

10.夫人将启之。

五.先标点,然后翻译下面2段短文(每段10分,共20分)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圗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舎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羮。

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古代汉语试题(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2分)1.本无其字,依声托(托)事。

2.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3.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4.字形5.《说文解字》6.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7.是8.《左传》或者《春秋左氏传》9.暮(傍晚),暮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意义0.5分,词性0.5分)1.雉:长三丈,高一丈。

量词。

2.诸:这事到(之于)。

兼词。

3.其:难道。

语气词。

4.行李:外交使者。

名词。

5.焉:到那(于之)。

兼词。

6.克:能够。

助动词。

7.贼:杀害。

动词。

8.殿:镇守。

动词。

9.不谷:我。

谦词。

10.称:推荐。

动词。

11.过:拜访。

动词。

12.发:打开。

动词。

13.顾:回头看。

动词。

14.诚:如果。

(假设)连词。

15.息:儿子。

名词。

16.茍:随便、随意。

形容词。

17.归:馈(赠送)。

动词。

18.庠序:学校。

名词。

19.艺:种植。

动词。

20.征:表现,显露。

动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类型,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每题1分,20题,共20分)1.判断句11.宾语前置句2.判断句12.宾语前置句3.判断句13.宾语前置句4.判断句14宾语前置句5.判断句15宾语前置句6.判断句16宾语前置句7.被动句17宾语前置句8.被动句18宾语前置句9.被动句19宾语前置句10.被动句20宾语前置句四.指出下列哪个词(如果有多个全部指出)活用哪类,并解释词义(每题2分,10题,共20分)指出具体活用1分,解释词义1分。

1.君:名词用作动词。

行君道。

2.肘:名词用作动词。

用肘击。

3.脯:名词用作动词。

做成干肉。

4.刍、荛、雉、兔:名词用作动词。

打草、打柴、捕获雉、捕获兔。

5.侯:名词用作动词。

封为侯。

6.正:形容词作使动。

使,,端正。

7.来:形容词作使动。

使,,到来。

8.食:及物动词作使动。

使,,吃(饭)。

9.饮:及物动词作使动。

使,,喝。

10.启:为动用法。

为,,打开。

五.标点5分,翻译15分,共20分。

关键之处没有翻译出来或者错误扣1分。

祭仲说:“都市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便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忍受不了。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又怎能避开祸害呢?”祭仲说:“姜氏那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她安排个地方,不要使她的势力滋长蔓延开来;要是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了不义的事,一定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吧。

”颍考叔是在颍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去给庄公进献物品。

庄公给他吃的,他吃时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菜羹,请您让我把它带回去献给母亲。

”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献食物,我却没有啊!”颍考叔说:“敢问这话怎么说?”庄公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后悔。

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隧道在里面相见,还有哪个说不对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庄公走进地道时赋诗说:“大隧里面,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地道时赋诗说:“大隧外面,多么舒畅啊!”于是母子便像从前一样。

古代汉语试题(B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1.许慎六书形声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古今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我国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______________。

5.秦汉之间的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同义词词典。

6.复合偏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吾何爱一牛?”中的“爱”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9.“反”的今字是________________。

10.“析”的本义是_________,如“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 2.楚子使屈完如师。

如: 3.虢,虞之表也。

表: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微: 5.宣子田于首山。

田:6.三周华不注。

周: 7.重为之礼而归之。

为: 8.立其子,不为比。

比: 9.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责: 10.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息:1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适: 12.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谢:13.就有道而正焉。

就:14.河东凶亦然。

凶:1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

木:16.以齐王,犹反手也。

反:17.有为神农之言者,自楚之滕。

为:1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暴: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20.辅之翼之,使得之。

翼:三.指出下列句子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敢问何谓也?2.岂不谷是为?3.先君之好是继。

4.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5.弃人用犬,虽猛何为!6.郄克伤于矢。

7.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8.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9.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10.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1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12.乃臣所以为君义也。

13.百里奚举于市。

14.舜发于畎亩之中。

1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6.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17.滕君,则诚贤君也。

18.子诚齐人也。

19.又谁敢怒?20.其谁敢德?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词是何活用,并解释其意义(每题2分,10题,共20分)1.提弥明死之。

2.师还,馆于虞。

3.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

4.夫子式而听之。

5.杀鸡为黍而食之。

6.陃夏驭齐侯。

7.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9.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10.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五.翻译下面2段短文(每段10分,共20分)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虽然,仲子恶能亷!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古代汉语试题(B)参考答案及其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1.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相关主题